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胡国洪代表作

 

    长城守望者

    戚继光身后50多年,他主持修建的明长城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侵害,大明王朝就轰然坍塌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5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人入主中原,长城彻底失去了它作为军事屏障的作用。

    烽烟散尽,化剑为犁。守望在长城上的义乌兵后裔不必再手执长缨,他们从敌楼上搬下来,寻找开阔地带扎下根,繁衍生息。天长日久,一代又一代的义乌兵后裔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如今长城脚下的“义乌村”。

    目前还没有办法统计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义乌村”。义乌市志编辑部办公室主任金善富这样形容:只要沿着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走下去,每个地方都会有义乌兵的后裔。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辽宁省绥中县、天津市蓟县是主要的聚居地。前些年,秦皇岛市文化局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在秦皇岛境内374.5公里的明长城沿线,就有158个自然村里有筑守长城的后裔聚居。

    今天,这一段1000多公里的长城大都已经破败不堪,士兵们往日巡逻的城墙倒塌了,曾经为守兵们抵挡风雪和寒冷的敌楼多半废弃,长满了灌木和荒草。走进去,面对一个个门洞外坟茔遍布的山坡,想起这敌楼里曾经的悲欢,萦绕在心头的只有无尽的惆怅……

    但是,义乌兵后裔们不离不弃,他们一代代薪火相传,执著地守望着祖先修建的长城。

    在河北,55岁的张鹤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人。他从1979年开始义务守护长城,3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板厂峪到董家口之间约30公里的长城上巡视,制止当地农民放羊、挖药材、翻蝎子等破坏长城的行为,捡拾垃圾,劝阻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久而久之,人们称他为“长城守望者”,他的事迹还被拍成了数字电影《长城脚下是我家》。

    老张还有意识地寻找先祖遗留下来的兵器、生活工具等,搜集与义乌兵有关的古老风俗。在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美国人威廉•林赛的资助下,去年他出版了一本《长城民间传说》,关于义乌兵的故事就有《桲椤叶饼》、《狮子、老虎、北斗星》等。

    与张鹤珊不同,板厂峪村主任、板厂峪长城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华以另一种方式守望着长城。从2000年开始,他就开发了板厂峪长城景区。如今,每年都有十几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老许不是简单地开发长城,他的景区里到处都是历史遗迹。2000年,老许带着10多个人在长城脚下找到了明代时烧砖的老砖窑,并由文物部门发掘出213座。如今,板厂峪长城砖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板厂峪明长城陈列室,里面有许国华悉心搜集来的几百件义乌兵当年修筑、守护长城时用过的器具,如火药匙、铁锄、长城砖、火铳、铁炮等等。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那一件件生活用具:青花碗、温酒壶、火盆……看着它们,仿佛看见当年的义乌兵们在敌楼上围着火盆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家乡的故事……

 
时间: 2012-08-20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胡国洪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浙江记协网,www.zja.org.cn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