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胡国洪代表作

 

    朝挽强弓暮事炊  万里边塞增春色

    城子峪,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的一个小村庄,也是散布在长城沿线最为著名的“义乌村”之一。

    2010年11月5日上午,我跟随义乌兵后裔张鹤珊登上野长城,去寻找他在2000年发现的义乌兵墓葬。

    从城子峪出发,翻越两道山梁,山顶上一座雄伟的敌楼映入眼帘,那是骆家楼。这时,张鹤珊却带着我从城墙上跳下去,岔入一条小道,在两米多高的灌木丛中默默地走了七八分钟后,他说:“到了,就在这儿。”

    这是一片向阳的山坡,一块灰色墓碑静静地立在黄土中,背后有一座坟茔,一棵山杏树长在上面,叶子已经枯黄。墓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上面自右向左横刻“原籍浙江金华府易武县”,正中间竖刻“明故显考骆公之墓”,右下方竖刻一行小字注明立碑时间“乾隆十六年(1751)”。坟茔背依骆家楼,面朝东南。

    离这座坟茔不远处还有一片墓地,因为少有人走,已被稠密的灌木掩盖。我们顺着斜坡滑下去,又发现两块保存完好的墓碑:一块上面“金华府易武县”“娄府”的字样清晰可见;另一块上则完整地书写着:“原籍浙江金华府易武县人氏。乾隆三十六年(1771)。”两块墓碑,依然是面向东南……

    张鹤珊说,这一片山坡上,还散落着许多没有墓碑的坟茔。

    秋风萧瑟,荒草萋萋,一只野鸽子无声地划过天际。仰望高处的骆家楼和破败的城墙,历史与现实若即若离地在我眼前交错叠映……

    据史料记载,为了稳定军心,明朝廷对北上筑守长城的南军实行“徙民政策”,家属可以随同将士一起去守边。因此,不少义乌兵携妻将雏到了北方,他们一家人住一座敌楼,一边驻守,一边在长城下开荒种地。时间久了,每一座敌楼就以楼主的姓氏命名,于是,就有了龚家楼、骆家楼、叶家楼、曹家楼……上一代人去世了,后辈就将他埋在自家楼下的山坡上,以作护佑。

    传奇的历史故事,有时候并不惊心动魄,反而静若止水。长城并不冰冷,当我们的双手触及那斑驳、沧桑的墙砖时,掌心依然可以感受到阵阵暖意———经历了400多年之后,那些义乌兵的生活依然余温尚存,而其中最温柔婉约的,就是“女性长城”。

    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境内,有大约9公里的长城,它是辽宁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因为雄踞于险峻的山岭,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在这一段长城沿线的村庄里也有众多的义乌兵后裔,立根台村的叶庆海就是其中之一。

    11月2日,在叶庆海和他父亲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小河口长城上的叶家楼。叶家楼的一层保存完好,二层的箭楼已经倒塌,四周基础仍在,角落里几棵百年老松苍劲挺拔。令人惊讶的是,在敌楼两个进出门洞的条石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盆装兰花,顶端的半月形卷石上则是两朵菊花牵引在一起,雕刻细腻,呈现出一种精致的阴柔之美,给人安详、宁静之感。

    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张金龙曾实地走访小河口长城和董家口长城,他说,花纹雕刻是这两地长城的共同特点,许多敌楼的门洞条石上、门楣上、窗框上刻满了兰花、祥云、彩带等。尤其是在抚宁县董家口长城的敌楼上,还出现了线条复杂的“狮子滚绣球”浮雕和被当地村民称为“缠枝莲”的花纹,这些图案都是夫妇共同生活的象征。

    《抚宁县志》中,记载了一首从明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千里寻夫到塞上,恰逢逆胡动干戈;丈夫报警身殉难,新妇大义举烽火。继承夫志守戍楼,寸心拳拳报忠国。朝挽强弓暮事炊,万里边塞增春色……”或许,这里赞美的为边塞增春色的“新妇”,就是当年义乌兵的家属吧?

    范喜良与孟姜女的故事令人唏嘘,而义乌兵夫妇的长城故事更让人心生敬意。

 
时间: 2012-08-20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胡国洪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浙江记协网,www.zja.org.cn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