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胡国洪代表作

 

    抗倭英雄,众志成“城”

    这是明隆庆三年(1569)春天的一个清晨。3000名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义乌兵经京杭大运河长途跋涉,来到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郊外。集结完毕后,他们静静地等待着新任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军的检阅。

    天公不作美,转瞬之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列队在操场上的义乌兵淋得睁不开眼。北军士兵成心想看这群南方兵的笑话,在城楼上嬉笑围观。大雨整整下了一个上午,而义乌兵在雨中巍然不动。午后,雨过天晴,骄阳似火,沙地上热浪滚滚,但这3000兵士“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明史•戚继光传》)

    到北方的第一天,南兵就让北军的兵油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军令如山,什么是军容严整。戚继光的目的达到了。随后,他将3000南兵作为“兵样”与北兵一起编组,赴蓟镇边境修筑长城,守护百姓和国家安宁。

    这应该是义乌兵们不曾想到的命运。他们以为可以随同戚将军继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而事实上,这一次,他们更像是一群拓荒者,一群苦力。

    蓟镇长城沿燕山山脉而建,多筑在地势险要之处,沟深谷窄,路险坡陡。数百年来,这些地方都是渺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即使在今天,当你登上这一段长城,看着那些建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城墙和敌楼,你都难以想象当年的义乌兵们是以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在这里一边修筑城墙,构建防务,一边又在恶劣的环境里寻求生存和生活之道。但不管如何,他们的到来,给这片荒凉的地方带来了生气,直至最后将这里营造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从隆庆三年春至隆庆五年(1571)秋,经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南兵与北兵一起,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今居庸关西)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线上,建起了一道蜿蜒起伏的长城,1017座敌台参差点缀其间,蔚为壮观。“十四路楼堞相望,二千里声势相援”的长城防御体系终于大功告成!

    据史料记载,自隆庆二年至万历五年(1577),明朝廷先后五次到浙江召募南兵去守边,总计约15000人。其中,2/3是婺人,即金华府人。婺人中2/3是义乌人,此外,还有东阳人、永康人、浦江人、武义人……他们千里迢迢应募而来,到偏僻之地戍守,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们在浓浓的思乡之情中老去,最后埋一座孤坟在长城脚下……

    今天,当人们登上长城这座浸透着无数先人血汗和智慧的伟大建筑时,很少有人会想到,曾经有一群来自东海之滨、遥远南国的英勇战士,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书写了一个连绵400多年的不朽传奇!

 
时间: 2012-08-20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胡国洪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浙江记协网,www.zja.org.cn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