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策划,爱创新,让版面充满活力
在传统副刊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固守过去的模式必然会被读者抛弃。胡国洪致力于创新和超越,策划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活动,让金报副刊散发出蓬勃活力。
2006年,“超级女声”热潮席卷全国,胡国洪策划了一场文学选秀——“寻找80后新锐写手”。从海选、复赛到终极PK,别出心裁的活动形式,活泼的选拔机制,使这场文学选秀备受关注。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盛赞这一活动为金华文坛“打开了一扇春天的大门”。这个策划在国内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
他的副刊策划,不但丰富了版面内容,还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城乡旧景”老照片征集活动,共收到100多张珍贵的金华老照片,拥有了迄今为止金华最完整的旧影像记录。
他时时求新求变。在他看来,报纸副刊应以人本为怀,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所思所想。为此,2007年,他开设了“理想生活文本”栏目,关注坚持理想但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记录小人物的悲喜与梦想;2010年,又推出了“文化•见地”时评版,定位“感性时评”。与一般的时评版面不同,“见地”注重视角的独特和观点的独到,让读者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思辨的魅力——这里是思想者的乐园,也是启迪民智的平台。
这些栏目和版面推出后,都深受欢迎,每一期见报后都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来点评,交流。
“跨界”的多面手
对副刊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学养和功力的体现。胡国洪擅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担当,是复合型“运动员”和“跨界”多面手。
胡国洪认为,副刊作品必须有深度,有厚度,拥有穿透时光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基层,用心去感受和捕捉新闻的闪光点,用情去写作。
2009年,为写作报告文学《玉山巨变》,他先后两次到磐安最偏僻的乡镇玉山采访了10多天。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住在农民家里,披着农民的棉衣倾听他们的心声。2010年,北方11名义乌兵后裔返乡寻根,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一事件背后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北上辽宁、河北,沿着长城沿线徒步采访了8天,吃住都在农民家中。回来后,又先后五次到义乌采访和查阅史料,最终完成了报告文学《长城万里英雄事,冬夏长青义乌兵》。这两篇作品,均以宏大的气势、厚重的主题,获得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金华日报推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信仰的力量》,他被抽调加入报道小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周负责一个版的稿件采写和两个版面的编辑,几乎没有一天休息。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副刊特色融合到报道中,着重挖掘“信仰”这一主题的人文价值,用真实感人的文字去“撞击”读者。这组报道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虽然长年从事副刊,胡国洪却是新媒体的热心追随者。从2000年开始,曾先后担任金华视点网站、金华联通论坛、新金华论坛的总版主,他在《金华日报》推出了金华传统媒体的第一个网络专版。2011年,他受命担任金华日报官方微博编辑小组的组长,利用微博的传播特点,注重热点事件的引导,在“湖头狗肉节”“查处万家购物”等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微博与报纸相结合,在报纸上开设“微博看金华”等栏目;他通过微博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策划了众多公益活动……通过微博,他为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坚守副刊14年,胡国洪对新闻事业仍然满怀激情和理想。他认为,这个时代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宽阔的空间,努力尝试就有可能打开一片全新的天空。新闻无止境,他希望把未来的每一步都踩得更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