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国洪,199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金华日报社会文化部副主任。从事新闻工作14年,他耐住寂寞,一直坚守在报纸副刊的舞台上,以对新闻的痴狂与执著将《金华日报》副刊打造得有声有色,采写了许多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一位“跨界”的多面手:他思维活跃,积极策划、组织各种活动;他大胆创新,参与报社的重大主题报道并赋予新意;他充满求知欲,潜心探索新媒体和纸媒的结合与互动……
14年来,他采写和编辑的作品有50多件获得省、市各种奖项,其中,有1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4件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1件获浙江新闻奖三等奖,1件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8件作品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2件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胡国洪曾被评为2011年度金华市先进新闻工作者、金华市级机关优秀团员、金华日报社第二届十佳青年记者。
坚守副刊,“把一座城市放在心中”
胡国洪认为,副刊是一张报纸的文化眼,它不仅是文化的大学堂,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接手金报副刊后,他扎根八婺大地,力求展现金华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城市气质,给读者以阅读的愉悦和文化的熏染。
2006年底,身患癌症的金华诗人郑朝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决定捐献自己的1万多元年终奖鼓励青年诗人。为达成诗人的心愿,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胡国洪发动社会捐款,组织全市书画家进行爱心义卖,在他的推动下,2007年4月,浙江省第一个民间诗歌奖项——“金报•朝阳诗歌奖”正式成立,引起广泛关注。如今,该奖已成为国内诗坛小有影响力的一个品牌奖项,许多外地诗人认为,金华对诗歌和诗人的尊重令人羡慕,艾青的故乡不愧为“诗都”。
“我们把一座城市放在胸中并非不自量力,而是表明了责任的承担。”胡国洪以这座城市为底子,赋予副刊版面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金华悠久的历史,2005年,胡国洪开始“寻访八婺文物新瑰宝”,一个人、一双脚,完成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文化苦旅,将2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画卷般呈现在市民眼前。2010年,他又策划了“寻访金华‘非遗’传承人”,现已记录了10多位面临“人亡艺绝”困境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多年来,金华文坛相当沉寂,后继乏人。为了扶持金华的文学力量,他恢复了金华日报纯文学版,每月一期,已坚持8年。通过这个平台,一批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风生水起,在国内文坛崭露头角。他策划了“寻找80后新锐写手”等活动,发掘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苗……
做副刊是寂寞的,但胡国洪却甘之如饴,他在金报副版辟出一块“美好的精神家园”,摒弃浮躁,远离媚俗,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评价金报副刊:“跟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