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可错过的新闻点|中国新闻奖秘笈
编者按:2022年高考临近,受疫情影响,原本就备受关注的高考更加牵动人心,也将成为媒体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点。
回望2020年7月,汛情导致安徽歙县高考延迟,2182名考生备受关注。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缜密思考、把握细节,推出了一篇现场感强、富有感染力的报道——《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该作品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二等奖。
今天,“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就来谈谈这篇获奖作品,一起听听主创人员的采访故事,也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扫码查看获奖作品
2020年7月,安徽歙县小城,注定会因为一场抗洪救灾而被铭记。
7月6日至7日凌晨,歙县全县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境内多条河流水位猛涨,河水漫堤;7月7日凌晨4时,歙县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凌晨5时,启动城区防洪Ⅱ级响应。
关注全省各地汛情,这对于一位连续12年跑水利口的记者来说,是每年主汛期里最重要的事情。7月6日夜间起,刚刚结束一次出差回到家的我,一直在关注着皖南歙县的雨情。不同于长江、淮河流域,皖南山区的汛情,通常是来得急、破坏大,极易发生局部山洪地质灾害。出于职业敏感,我立即向值班主任汇报皖南暴雨预警、可能发生洪灾等相关信息,并请示前往歙县,进行采访报道。
7月7日拍摄的歙县县城。当日,安徽省歙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新华社发 潘成 摄
7月7日一大早,稍作准备后,我出发赶往歙县。在距离歙县还有2个小时车程的时候,我得知了歙县高考延迟的消息,有关话题还登上了热搜榜。在到达歙县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当地部门将怎样应对和保障延期的高考?这将给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的两千多名考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按原计划报道防汛救灾,还是关注热点、追踪高考?
我一边赶路一边联系采访、收集素材。7月7日,本来就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一个月的高考终于如期举行,但漫过道路、急剧上涨的洪水让考生及家长不得不止步家中。临近上午九点,语文科目考试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到达考点,1000余名考生被洪水困在县城各处。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教育部迅速批准了歙县考区原定7月7日举行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
7月7日拍摄的歙县县城。当日,安徽省歙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7月7日中午,有关新闻发布会举行,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了歙县语文和数学科目考试延期的通告,歙县县委县政府发布《致全县高考考生及家长的一封信》。我更加坚定了采访报道歙县高考延迟的想法,而采访报道的主题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要讲好这背后的故事。
平安的背后,都饱含着伟大的付出。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连夜架起浮桥,全力护送考生入场!7月8日,早起的人们发现歙县二中考点外,两条总长425米、宽2米的浮桥静“卧”在漫水的道路中间。这是7月7日晚,500余名公安、武警、消防、民兵及闻讯赶来的10多支抢险队伍连续奋战、彻夜未眠的成果。同时,两个考点连夜设置了4个车辆接驳点运送师生,免费提供午餐和休息点,并将地势较高的新安小学作为备用考点……一切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7月7日晚,在通往歙县二中考点的城许大道一处路段,民兵在搭建浮桥。新华社发 黄博涵 摄
7月8日清晨,满载考生的车辆缓缓驶入考点。驻守的武警官兵整齐划一地撑开雨伞为考生撑起一座遮雨长廊。9日下午,歙县考区2020年高考顺利完成,2182名考生无一人因灾缺考。走出考场的考生们向驻守的武警战士深深地鞠躬致谢……这一幕,也成为了我们节目报道的开篇。
“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这是前方记者、后方编辑不谋而同想到的标题。对于歙县2182名考生来说,2020年的夏天,这份独特的成人礼,一定会成为他们最难忘的记忆。
7月8日,考生乘坐大巴抵达歙县二中考点。新华社发 张端 摄
7月9日晚,通过前后方合作连夜赶稿,经过几乎通宵的打磨,第二天早间7点30分,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早高峰》栏目播出了《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
该广播稿件同时也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官网、新浪微博等平台上推出。其中,短视频作品“歙县民兵搭浮桥保高考道路畅通”浏览量10万+,并被多家中央媒体、省外媒体转发,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该广播稿件最终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二等奖。
考生们为梦想而拼搏,是了不起的;而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审慎研判、严密组织,保障延期高考的安全有序,这种托举梦想、成就梦想的力量,同样了不起,他们也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更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赵华光)
制作体会
先是新闻 再是好新闻
坦白地说,这条时长5分27秒、总字数15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完全不是按照创优稿的思路和模式来操作的,它只是我每年要完成的上百篇录音报道中的一篇。
2020年7月9日晚,在新闻现场采访的前方记者赵华光给我打来电话介绍情况。几分钟的通话中,我听出了一位老记者的敏锐和执着。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前后方合作连夜赶稿。
从晚上8点坐在书桌前,我把当天所有能搜到的有关歙县高考的文字、视频、微博、抖音等各渠道内容重新梳理,理出思路和框架,将已有素材填充至合适位置,再带着疑问跟前方记者再次沟通敲定细节,真正动笔开始写稿时已经将近夜里11点了。
我一鼓作气,用大约三个钟头把稿子写完,再播稿、剪录音、制作发送。第二天早间7点30分,《新闻早高峰》栏目播出了《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
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干脆,甚至都没有时间改一遍稿子。所以,单从写作过程来看,这篇稿件不具备典型的创优分享意义,但它对于新闻记者从写稿到写好稿的质变过程,或许有一些借鉴意义。
首先,是“快”。如果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稿子还出不来的话,这篇稿子几乎就没多大意义了。实践中,我们时常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稿件深意还差点火候,所以就总想着再等等。但通过这篇连夜赶工的稿件,让我对新闻时效性有了新的认识,之所以要争分夺秒把稿子推出来,不仅因为播出时间等不及,更因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知晓欲等不及。也许稿件还会有下一个新闻落点,也许采访、素材、表达等各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但永远不要忽视时效性最强的那一刻。
第二,是“准”。不要把这篇稿子写成社会新闻,它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流量,而在于流量背后的故事。从一开始我就认准了这一点,也时刻在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延迟高考?宣布延迟后的24小时发生了什么?延迟是否造成了混乱?这些才是我想表达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一个个细节,最终回归到稿件的主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虽然稿件通篇没有一句“口号”,但逐字逐句都饱含着这股向上的力量。
第三,是“坚持”。这里的坚持,不是坚持创优,而是坚持写新闻。我认为,记者一定要重视自己最本真的表达欲,也许是某个画面让你很震撼,也许是采访对象的某句话让你泪流满面,也许是某种观点令你茅塞顿开,当你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时刻,一定不要放过它,以你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坚持写新闻,才是真正的专业积累。(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频率记者马静)
秘笈帖
1、时刻保持出发状态。只有快速进入新闻现场、进入写稿状态,才能为新闻报道赢得时效。
2、灵活调整采访方向。记者不仅要善于打有准备之仗,更要能打好无准备之仗。
3、快速掐准新闻主线。同样的新闻现场,稿子和好稿的区别在于是否掐住了主线、掐准了主线。
作者:马静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