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宸:16次,亲历报道抗“疫”主战场

我于2019年10月加入钱江晚报全媒体健康中心,希望在新闻内容层出不穷的健康领域报道中,探寻到视频记者的独特空间。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跟随健康中心的同事们,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抗“疫”报道大战。作为一名95后健康报道领域的准小白,我的武器只有我手上的摄像机+相机,还有就是一身的拼劲。

38天,22次。从1月23日开始到我写这份总结的3月1日,前前后后去各医院实地采访22次。其中,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医院、浙江抗疫主战场浙大一院去了16次,其余6次是分别去了浙大二院、浙大儿院、邵逸夫医院、浙大四院。

454万,850万。从1月23日至2月28日,我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相关报道百余篇,逾20条稿件在新媒体各端口阅读量超过10万+。

我参与报道的《今夜无眠!浙一浙二邵逸夫400多医护集结,浙江最强大医疗队明赴武汉》在钱江晚报的官微单条阅读454万+,《最美95后浙江护士和男友见面了!隔着玻璃门和口罩的亲吻,诉说着浓浓的思念》《(内附视频)浙大儿院隔离病房住着全国最小的新冠肺炎患儿,小护士现学喂奶换尿布》《李兰娟今天下午再度出征武汉!将率领树兰医院精兵强将抢救危重病人》《小时新闻专访浙大一院感染科徐凯进:相信过几天就会有患者出院的好消息》等篇目在小时新闻app上阅读量均超过40万。

独家视频《医生妈妈11天没回家了!3岁儿子每天抱着妈妈睡衣喝奶、入睡》成当日抖音热搜,总阅读超850万,点赞58万+。

其实,早在1月初,部门主任就敏感地捕捉到了有关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1月9日,在她的带领下,我参与了《不明原因肺炎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知名呼吸病学专家沈华浩教授权威解读》采写,可谓当时浙江媒体最早的疫情相关报道。这个未知的肺炎让我们警惕,因而部主任也一直让部门密切关注并跟进着相关权威报道。

1月23日,我跟随部门副主任第一次进入疫情时期的浙一去采访李兰娟。那一天,正值武汉“封城”,各种关于疫情的猜测铺天盖地。为了获得最前端最详实的专业分析,我们在浙一连约了三场专家采访,七个小时后才离开。出来时,没带伞的我们被大雨淋透。回来后,我感觉头晕嗓子疼,心想总不会运气那么差中招吧。尽管如此,我还是赶紧打起精神把采访视频赶着剪了出来。

第一次采访的忐忑过去后,我似乎对踏进“疫区”的心理障碍也没那么大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收治的是全省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说这里是浙江最危险的地方也不为过。我和部门同事吴朝香、张冰清多次赶来这里,还经常近距离采访出院患者。她们身为女生,为了做出有深度的独家新闻,都不惧辛苦和危险,也成为了我的榜样。

在现场,我也看到过“全副武装”的同行,N95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乳胶手套、一次性头套,一件不落。而我只戴了一个薄薄的外科口罩,有时心里的确也有点不踏实。初时每次采访完,不仅要用医用免洗洗手消毒液洗一遍手,连单反相机也得擦拭一遍,去的次数多了也就放下心了:面对这个疾病,只要做好该有的防护,就不用太过害怕。

看到我的报道后,时不时地有朋友担心地来问我:“现在去医院,尤其是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也太危险了吧?电话采访、视频采访也可以吧?不用非得去医院吧?”

于是,我索性发了条朋友圈表明了我的坚定态度:“咱是干记者的呀,不在一线,不像话。”我的真实想法就是:那么多医护人员他们也是肉体凡胎,他们可以凭什么我不行?更何况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本就应该深入现场,用我的镜头去记录下战疫一线的珍贵画面,向全社会传递信心,并以此致敬白衣战士。

印象最深的是,1月28日约访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凯进。临采访前他突然要去抢救病人,于是我从上午9点开始就独自在医院眼巴巴地等,等待了近六小时才得以开始采访,并从他口中第一个得到了近期就会有患者出院的消息。我跟随他进行贴身拍摄,因为想要拍摄到更多的画面,就得要离得更近,保安几次提醒我:“再往前走一步就要隔离了,不能往前靠了。”最后我跟到了离隔离区只有一步,满怀敬意地目送徐凯进进入隔离区,投身抗疫工作。

1月26日之后,浙大一院将位于转塘之江院区设为集中收治新冠病人的区域,我们的采访,也因路途遥远而增加了难度。

为了完成专家采访,我们常常早上八点就会赶到之江院区,因为八点到十点是专家们雷打不动的会诊时间,我们只有早早赶到,候着机会,才有可能采访到李兰娟、盛吉芳、梁廷波、方强这些举足轻重的抗“疫”大将。

还有四五次采访,是冲着浙大一院的出院患者而去。抗“疫”期间什么都仿佛是突发,每次出院,院方往往只提前一两小时通知,我们要迅速地赶过去,同时还要立马组合好前后方配合小组,以便第一时间抢发。就这样,随时准备抱着脚架相机火速赶去浙大一院,几乎成了我这些天的日常。和浙一宣传中心的小伙伴都由此混得很熟了,他们不仅会记得给我和同事留午饭,对我的称呼也从 “杨老师”变成了“老杨”。要知道,我可是1995年出生的。

我也多次采写、拍摄了医疗队支援武汉的出征仪式,切实感受到这些在一线的医护也只是普通人,90后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和我一样是95后。看着他们出发前埋头在父母的怀抱里,知道这一去可能几个月都不能回来了,但却义无反顾。离别的他们眼里含泪,一旁记录的我其实也含着泪。

让我欣慰的是,拍摄的这些动情画面不仅在钱江晚报各端口的稿件里出现,还被浙江卫视、浙江之声等媒体多次使用。

他们逆行奔赴前线奋战,而我用图片、视频,真实记录下了90后的内心,见证着90后的勇敢。相信,我们经过这场战疫,都将变得更为成熟而有担当。

 

时间:2020-04-29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钱江晚报 杨子宸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