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琼:践行“四力”,与逆行者同行

春节以来,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疫”在温州全面打响!作为分社对接医疗卫生线口的记者,我持续报道疫情进展,在防控关键时期,勇上火线,只身走访医院、市场、村社卡口等,践行“四力”,与“逆行者”同行,带回一篇篇纪实、人物、调查报道。记录战“疫”故事的同时,我更从中深刻体会到,从事一份党报记者职业的使命和担当。

上一线,带回“疫”线声音

疫情就是集结号,防疫一线也是记者的“战场”。

疫情发生之初,浙江日报温州分社第一时间投身到温州抗疫一线,与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们一起并肩战斗,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记录温州战“疫”故事。

正值春节假期,我也主动加入到战线,做好全天候应战准备,只因心中紧绷着的一根弦:“我是一名医疗线记者,疫情防线第一报道,我决不能缺位!”

整个疫情期,无论深夜或清晨,我的手机里,始终弹跳着各种疫情消息: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在温州治愈出院,温州患者数全省最多,全市交通卡口“封锁”……每一个抗疫关键节点,都不想错过。

记得第一次接到医院采访通知,是大年三十,需要直面医生和患者,我不敢告诉家人。彼时,大家对病毒了解不多,温州疫情相对严重,患者治愈消息备受全省关注。我虽然也害怕,但想着能离真相更近一些,又怀揣兴奋。“上么?”“上!”我回复道。

赴医院采访路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空无一人的温州。全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数最多的定点医院——温州六医,距离市区十多公里,我一早搭车前往,愣是比几位同行早到了半小时。考虑到记者的安全,采访过程中,医护好心提醒我们保持距离,但当患者出来的那一刻,我又忍不住往前靠近一些,不断抛出心中的疑惑,想了解的更详细。采访结束后,迅速成稿,结束工作已经晚上八点,甚至忘记了消毒和吃饭。

让人感慨的是,当天采访很顺利,我正面对话医患后,了解到一手资料,第一时间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温州医生的救治经验,收获高阅读量;记录下患者的治愈感受,不少读者留言“感动”。这次一战,也更让我明白“疫”线报道的重要性,与逆行者对话,记者需要做的就是记录下这些真实,让公众及时获取消息,还要传递一份力量,树立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奋战在防控一线的信心。

此后的每一天,我不是在“疫”线报道,就是在“疫”线采访的路上。疫情防控,人人参与。除了多次走访医院外,我还前往温州多个检疫站点、隔离点、社区卡口等,倾听基层干部、党员志愿者的一线心声。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常常在寒夜站岗一整晚,一次夜晚采访,我问社区干部“辛苦不辛苦”,她的回答却让人暖心,“你们也辛苦!谢谢你们为‘疫线’人员发声”。

感动伴随鼓舞,你我同行,记者亦是“逆行者”。

挖深度,讲好战“疫”故事

深入防疫一线,记者更快速感知到防疫进展,报道防疫动态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讲好战“疫”故事。由于当时温州疫情相对较重,‘“疫”线新闻层出不穷,我深入医疗线口,在发现选题过程中,也在思考疫情报道的角度和广度。

深下去,普通报道也能脱颖而出。一开始,温州疫情救治情况颇受关注,几乎所有媒体都涌向医院,采访医患,同题报道只能抢速度,完成新媒体首发任务后,报纸端如何跟进?我的选择是,给自己多留点采访时间,进一步和“疫”线人员对话。在频繁提问中,我了解到温州六医是最早投入温州防疫战线的医院。收治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就意味着这里有着一群全省最早投入防疫战线的医生。“这就是最好的角度!”选题被通过后,我随即采访到温州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17名医生,特写报道救治故事。第二天,浙江日报头版独家发布《隔离病区的十七“样勇”》一文,颇受关注,同步推送的新媒体作品收获不少读者点赞:“温州救治,有速度,有温度。”

每一次下笔,都要记着这篇报道是写给谁看的。疫情在变化,我们的报道也在跟着读者的关注角度实时转向。温州患者治愈出院数逐渐增多,释放出积极防控信号,我们便从大众关心的治愈角度撰写通讯,独家发布《“治愈一名患者,增加一份信心”》一文,提炼温州治愈的经验和特色,把治愈患者的感人故事“晒”出来,提振疫情防控信心同时,此文引发行业内的共鸣。

思考新闻背后的意义,让报道的可读性和价值逐渐提升。疫情防控下半场,温州复工复产工作提上日程,温州首列复工高铁接外地员工抵达,掌握温州市长亲自接站这一关键线索后,我迅速准备快讯同时,又从第二角度入手,思考背后意义,为什么市长会亲自接站?市领导到复工一线代表着什么?翻阅大量温州复工举措,并采访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及务工人员后,我提炼出三大信号,半天时间完成了一篇观察特稿,与快讯同步发文,把握住了报道的速度和深度,在温州政府层面引起反响,有官员甚至私信我,文章彰显了党报媒体的权威力和公信力。

深入思考,让疫情报道多点开花。此次疫情报道,我还运用融媒体思维,参与分社多个融媒体产品制作,经常和运营人员“头脑风暴”。浙江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满月”是戳人泪点的时间节点,我在医生朋友圈偶然发现线索后,结合时下患者热评——“说星星亮的人,是没见过医护的眼睛”,随即跨省收集温州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照片,该视频产品在党端收获高流量,照片还在浙报上选登;疫情期可视化作品受读者欢迎,我又主动搜集约稿医护一线动人视频照片,《医护人员的愿望,我们一起帮他们实现》《加油温州!这10个瞬间,看完泪目》等作品在网络刷屏,同样获得行业内群体肯定。

善思考,做时代的记录者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对媒体行业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大考。经过这段特殊的“考验期”,我发现自己各项业务能力和水平都在提升,更从中体会到记者职业带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勇做时代记录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因为从事记者职业,我需要走出家门,第一时间到达“疫”线。与“逆行者”同行,我看到无数人穿上厚重的铠甲勇上一线,前一秒有些崩溃,后一秒擦干眼泪。感知见证这些真相,记录下这些时代声音,便是记者职业所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这次疫情期,我也更明白记者深入践行“四力”的重要性,一次次抵达现场,才能带回一篇篇动人报道, 挖掘新闻真相,记者要身心齐入、练好脚力,才能走的长远。

党报记者还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经过疫情考验,我也体会到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紧迫感。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报道风向“瞬息万变”,再加上疫情的特殊性,许多现场身不能至,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保持“定力”,是对疫线记者的考验。做一名新时代的党报记者,我认识到,单纯记录时代变化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打开自己认知问题的视角,善于思考,把握时代脉搏,还要培养自身多项技能,手中的纸笔即使转换成话筒、镜头,也要一手掌握。在新媒体时代,党报记者要让报道深入人心,更要让新闻产品妙笔生花。

疫情不结束,报道不停步。从1月24日大年三十温州首例患者治愈出院,到4月12日温州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回温,整整80天,我一直奔走在“疫”线。截至目前,本人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发布疫情相关稿件220余篇,其中《浙江日报》见报30篇。

一篇篇报道也记录下我的战“疫”故事和感悟。疫情期,是我成为职业记者以来,最刻骨铭心的日子。我将不忘这段时间的锤炼,积累这些宝贵经验,持续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有思想有担当的党报人。

 

时间:2020-04-27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浙江日报 王艳琼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