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令而动 履责担当 浙报集团全员战“疫”锤炼四力

  

2月8日和2月9日的浙江日报1版

面对重大疫情,新闻战线如何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媒如何利用自身公信力和传播力优势,把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扛在肩上,真正起到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浙江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报集团提高站位、闻令而动、履责担当,在浙江省于全国率先启动一级响应后,迅速启动集团一级响应,全员进入战时状态,积极响应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的倡议,在互联网这个主阵地主战场,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把使命和担当落实在一篇篇报道中,利用多平台多手段多渠道及时回应关切、解疑释惑、激浊扬清、凝聚人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1月21日以来,集团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小时新闻客户端等主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共刊发稿件59465篇(数据截至2月24日,下同),总点击量达7.07亿。集团疫情报道在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等重点平台即时推送17600余篇次,浙江日报在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平台分别开出“浙江战疫”“身边的战疫”话题专题页与合集,累计发布视频306条,其中抖音专题页播放11.2亿次,快手专题页累计播放3159万次。

  

   

  

在此次抗“疫”宣传报道中,浙报集团把及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最优的版面、页面、屏面用来展现党委政府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自1月25日起,浙江日报全部版面用于刊发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成为“抗‘疫’特刊”。特别是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工作,及时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报道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等省领导在疫情发生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扎实推进我省疫情防控部署工作情况,并适时在头版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出党报权威声音,有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好更扎实开展防控工作。为了能使信息更“聚焦”,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权威信息,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天目新闻客户端、小时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还专门增设“战疫”频道,梳理集纳疫情防控信息。面对疫情,集团还联合省有关部门打造官方“捉谣”平台,通过帮助群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第一时间辟谣去伪存真、提供正确有效的防护建议三种手段,粉碎不实信息、引导舆论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减少恐慌带来的次生灾害。1月27日,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天目新闻客户端、小时新闻客户端开设“捉谣记——浙江疫情辟谣”栏目,并联合今日头条、快手、抖音、丁香医生等平台广泛传播,集纳实时权威辟谣信息,以事实破除谣言,助力疫情防控攻坚战。

  

  

重大考验面前,更能磨炼人才、锤炼作风、锻炼队伍。集团全体采编人员把打赢战“疫”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战场,在战“疫”中锤炼四力。

“恳请报社派我随医疗队前往武汉!”“春节不回老家了,随时待命。”“浙大一院今天有一场采访,我愿意前往!”……在浙报集团,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热血的“请战”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面前,浙报集团各媒体采编人员主动成为“逆行者”,在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一线奔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历史瞬间,用一篇篇报道扛起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王坚颖2月23日在武汉中南医院采访浙江第五批医疗队工作

一场义无反顾的逆行。大年初一上午9时30分许,浙江在线记者王坚颖正在丽水老家陪伴父母,接到报社“下午随团赶赴武汉采访”通知。王坚颖拎起随身携带的采访设备,来不及收拾任何行李,搭乘最近一趟高铁赶回杭州。在武汉疫区,他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采访设备,把镜头对准医疗队员奋战的身影,辗转多个医院病区、隔离病房,从院士李兰娟,到隔离病房里的医生护士,记录下他们战斗在武汉前线的感人事迹和现场影像。为了采访到雷神山医院的进展,他骑自行车25公里,跋涉2小时40多分钟才抵达现场,采访到了浙江湖州工人的挑灯夜战,还完成了火热工地的航拍,换乘4辆车回到驻地已是深夜。

1月28日,王坚颖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直播浙江医疗队队员在抗疫一线的真实状况。这是全国极少数能从隔离病房发回的现场报道。“我们看到报道都流泪了”,一位丽水中心医院的护士专门跑来告诉他。王坚颖深入最前线的相关报道成为浙江医护人员的兴奋剂,成为他们向家乡人民汇报的礼物,激励着他们在前线的战斗。

作为第一批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支援武汉紧急医疗队唯一随团记者,王坚颖自称是“幸运儿”,据悉当时好多记者都主动热血“请战”赴武汉采访。在整个疫情报道中,浙报集团的采编人员跨部门合作、前后方联动,从前线动态、救援、交通、医学、民生、地方疫情、评论等多个角度关注疫情,信息量充分,情感丰满。这些大信息量、大传播量稿件的背后,是全体采编人员的不懈努力,很多报道甚至是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换来的。

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记者陈宁(右)采访紧急医疗队出征

一线奔波,每篇报道都饱含深情。浙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作为浙报疫情报道的“主力军”,全部门总动员,多名女记者奔赴定点医院和疾控一线采访。有记者临时改变行程在杭州值班,有记者春节期间一天不休息,有的新婚没有返乡拜年……只为了把疫情报道做得更充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病房里收治着全省病情严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记者陆遥接到任务二话不说就前去采访,近距离体验在隔离病区生活的场景,她的稿件《本报记者探访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病房——在最危险的地方,绽放微笑》一稿,获得各大网站广泛转载。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李震宇(左一)与同事们进入浙大一院隔离区采访

2月3日,全省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记者李震宇在杭州仙林苑农贸市场采访,看到许多商贩口罩佩戴不规范,形同虚设,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当即拍摄制作了《好担心!记者暗访杭州这家农贸市场他们戴着口罩等于没戴!》的短视频稿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连夜进行整改,督促提升农贸市场的防控级别,助推疫情防控工作有力开展。

温州疫情形势严峻、人心惶惶,除夕之夜,但恰逢浙江首例确诊新型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温州分社记者殷诚聪顾不上老母亲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连夜采写稿件《浙江首例!温州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今天治愈出院》,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出了关于疫情的重要信号——“此病是可以治愈的!” 

越是重大突发事件,越能体现记者价值。这些天,浙报集团记者们始终冲击在疫情报道的一线,他们不顾安危、不计得失,每天都奋战在火车站、医院、市场等一线高危场所。可他们说,医护人员在一线远离亲人、不眠不休、救治病患;基层干部加班加点、劝导群众、阻断疫情……当记者的,再苦再累再危险,又何尝不是秉持着一份同样的使命和担当呢?

快速反应,后方编辑24小时坚守。“已经在返杭高铁上,立马到岗。”老家在绍兴的编辑严沁这样说。此时正是正月初一,浙江日报要闻部编辑严沁接到加班指示后,几乎是“包”了一趟高铁来杭——整个车厢只有他这一名乘客。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浙江日报此前精心策划的春节特别报道,春节期间每日版面从两个增加到四个,取消此前已经基本完成的春节特刊,所有版面除广告外,全部当日现拼。

为迅速适应这一新变化,浙江日报所有在浙编辑随时待命。身为武汉人,要闻版编辑李鹤琳在武汉封城前,便放弃了回乡打算留在杭州,大年初一,主动到报社加班。原本担心会孤单的她,这些日子反而被感动萦绕着。看到前线记者发回的稿件中,浙江对武汉的倾力相助,这对担心家乡疫情的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在严峻异常的疫情面前,浙江新闻客户端新开通了战疫频道,发稿量剧增,数字编辑部工作量远超过平常,小编们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制作了一批传播力影响力均较高的新媒体作品,客户端打开率、日活等指标均创历年春节最高记录。钱报微信编辑部只有4位编辑,官微微轮班编辑几乎24小时值班待岗,凌晨时间段发稿达16次,最多一天共14次推送。

战“疫”报道还在继续,擅长写歌的钱江晚报记者陈宇浩跟他的乐队短短一天里,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创作了一首歌《光》。正如他说的,光,一直在照亮别人,只要大家众志成城,积极抗击疫情,也最终能拨开阴霾,看见曙光。通过浙报集团全体采编人员的努力,把重要的变成了需要的,正能量做成了大流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时间:2020-02-24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供稿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