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李稚音:柳暗花明又一村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3月25日至29日,我参加了省记协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短短一周时间,收获满满。在提笔写这篇感想的时候,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桃暗花明又一村”。移动互联的发展,确实给传统传媒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特别2015、2016年前后,新的媒体形态、移动互联平台一路摧枯拉朽,让人一度看不到传统媒体的未来,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与发展,特别是这次培训过程中所听到、见到的优秀媒体、行业先行者在传统媒体业在转型过程中所表示的创新能力,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成功案例均证实,移动互联带给传媒业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中国传媒业的1.0年代的话,那么目前这个行业至少已经是3.0时代了,作为媒体人应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清醒的认识。

一、 传统媒介或将淘汰,但传统媒体自有优势,传统媒体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传媒业竞争激烈、传统媒体日子不好过,在当下似乎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尤其报纸受众的日益减少更是不争的事实。报纸没人看,记者怎么办?29日上午,我在上海报业集团再一次看到答案。上海报业是新媒体乎?传统媒体乎? 应该很难也没有必要简单地用新旧去界定。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公共信息传播的数量较纸媒“统治”时代有了几何级数的增加,人们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对舆论引向的需求、对“权威声音”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有序组织、舆论引导及把控能力以及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正是传统媒体优势所在。 说得直白一点,对党媒来说“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是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看家本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迎合“自媒体的套路”。从去年开始,一大批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的自媒体关闭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的媒体人应该从意识上去除新、旧媒体的分别心,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平台,努力提高自己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本领,学会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而这次培训正是围绕这些“看家本领” 展开的,无论是黄老师关于“四力”的论述,还是澎湃转型的介绍,无不突显了这个主题。

二、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记者当有真功夫。5天,10堂课,有课堂讲座,也有现场教学。虽然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切入角度不同,但老师们提及的案例、爆款无一不是以内容取胜。没有内容支撑的形式和技术是没有灵魂的。当然,要在这个时代做出爆款内容,对记者的专业素养亦有更高的要求。

都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我一直以为,再优秀的记者在转入自媒体开始为自己的流量变现操心时,他已经不是记者了。澎湃新闻对记者、编辑六项能力的要求事实上应该是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标准,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从业人员要有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一点吴钧老师就是榜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获得资讯实在太容易。慢慢的很多记者也习惯了从平台到平台,从网络到网络。所以,在吴钧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与其说为他的创意叫绝,不如说是为他的投入感动。当所有的人都在做“快餐”的时候,他用几百万字的阅读、半年多时间打磨而成的3分钟视频自然就会“别有味道”,脱颖而出!说实话,近年来主题报道一个接着一个,如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中创新出彩压力确实蛮大。培训之后,我在部门会议上介绍了吴钧老师重大主题策划的案例,小伙伴们在讨论中谈到做好内容必须下狠功夫,在“顶天”之前使自己沉下去才是创新的源泉。舟山岛屿众多,我们都走到了吗?在我们还未曾到达的地方,或者正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最精彩的部分。

三、媒体转型的根本在于制度导向。 在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要创新、要出彩,第一要素就是人。目前一个优秀的记者必然是能写会编、善于创新、甚至还略懂技术,还能够以最快速度出现在现场的人。但是一个好记者的成长除了个人努力还要单位培养,而有一套科学的适应当下传媒环境的制度激励而是最基本的“培养”,它能直接调动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记者到新闻一线去挖掘新闻。在这次培训中,几次课后提问时间,总有小伙伴提问考评机制、管理机制。目前一些媒体(包括管理部门)管理理念显然已落后于媒体形态的发展,很多报社电视台的考评机制也不适合多媒体时代的要求。大家都在努力探索,但似乎还没有完美的模式。此外,都说时下信息泛滥,一个城市发生一件社会新闻,在各个平台各个账号都能看到,但事实上众多账号在传播的新闻源往往来自当地的专业新闻机构。在课后和同学的交流中感觉到,如何保护“新闻源”不被侵害也是同行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省内同行们聚在一起交流学习,互相启发,期待再有机会参加省记协的培训班。

 

时间:2019-04-19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舟山日报社 李稚音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