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H5让高考“重来” 网住用户

  “如果高考可以重来,你还能做对那道题吗?”

  有人说,高考是自己一生中“知识储备的巅峰”,当年那些倒背如流的诗文、信手拈来的公式,如今你还记得多少?想必当看到这样一则H5时,很多读者会非常有兴趣打开它:去尝试做对当年“错过”的那道高考题,去回忆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公式与诗文,去重新感受那紧张的高考赛场……高考前夕,《中国日报》推出创意H5《如果高考可以重来,你还能做对那道题吗?》,其有趣的创意角度、丰富的内容让这则H5产品迅速成为朋友圈中的关注热点。

  打开这则H5,经过一页简单的文字介绍,读者点击开始考试,便进入了正式答题阶段:首先需要读者对“准考证”进行简单的填写,内容包括用户的姓名、参加高考的时间以及高中班级等信息,点击开始进入正式答题时间,考试内容是10道历年的高考真题。从考题内容上看,这则H5所呈现的考题虽然只有10道题,但内容丰富,从学科种类上涵盖了语文、数学、地理、政治、生物和化学等各类学科;从时间维度上看,最早的试题可追溯至2000年,最新的则是2017年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知识;从地理省份来看,既有全国卷内容,也有各个省份的试题内容。内容丰富但不烦琐,考题内容难度适宜,适合手机用户利用碎片时间收看,使其迅速成为高考期间的“吸睛”作品。

  时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敏锐地捕捉舆情动向是当下新媒体产品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基础。《如果高考可以重来,你还能做对那道题吗?》这则H5就是具备如上“网感”的新媒体作品,其抓住时下全民关注的高考话题,让广大读者在关注高考的同时,可以花少量的时间进行“高考”,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高考。

  基于网络传播的新媒体作品必须让其“散发”出可以吸引读者打开体验的“网感”,打造具备“网感”的新媒体作品并非有可以被公式化的模板,而是针对选题的角度,从标题的制作、内容的编辑以及读者的交互等方面“量体裁衣”,打造一个符合互联网表达方式和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产品。从《如果高考可以重来,你还能做对那道题吗?》来看,其对于“网感”的把握就显得颇为老道。

  首先其标题较为吸引人,不仅紧抓高考这一热点话题,而且通过“重来”“还能做对”等关键词打出“回忆牌”,勾起读者的兴趣。在内容的选择上,该新媒体产品深度创新,打造短平快的高考试题。学科种类、时间跨度以及考题难度让该作品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提升了读者黏度,也较为符合人们快速阅读新媒体产品,尤其是移动端新媒体产品的阅读习惯。此外,读者在完成答题后,该产品会根据读者的答题情况进行打分,读者可将分数分享到朋友圈,这样也实现了对该新媒体产品的二次传播。

 

时间:2018-06-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樊凡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