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史海钩沉 正文

商务印书馆120年的往事今生 被誉"没有围墙的大学"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

1971年,商务印书馆复业(与中华书局合营),迁入王府井大街36号办公楼。

今天的商务印书馆

    昨天,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生日。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的静安区,《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开幕,此次展览的举办地位于静安区天通庵路190号的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是静安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也是静安区目前仅存的商务印书馆旧址单体建筑,该址已成为上海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地。另外,在今年上海还将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如《千丈之松——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年来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书》特展、《元济书房》主题展、张元济铜像揭幕、纪念张元济诞辰150周年“商务之魂——张元济”纪念座谈会等。

    1897年农历正月初十,阳历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后因发展需要,于1907年在宝山路购地建印刷所、编译所新舍,从此踏入现今的静安区地界。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在2015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畅销的书,销量超过5.67亿本。近日,商务印书馆在微博发起“商务印书馆120年”话题活动后,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260万。许多读者朋友分享了他们与商务印书馆的故事:有的读者讲述了爷爷留下的《辞源》;有的读者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使用的商务工具书;有的读者讲述了妈妈送的《新华字典》;有的读者为孩子收藏“汉译名著”准备以书传家。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也为读者们的故事感动:“我们叫商务印书馆,虽然有时会被叫作‘商务出版社’、‘商务印书厂’,还被叫过‘商务印书店’。有读者朋友说他的妈妈总是喊我们‘商业印刷馆’,直到另一位可爱的读者说,他上学刚开始学历史的时候把我们记成‘商务运书馆’,谢谢可爱的读者朋友们,还好不是‘商务运输馆’。”

    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之日起,便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筚路蓝缕,木铎启路,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出版业,而且在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创新不辍,屡开先河,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教育、学术和文化史上的诸多第一。

    120年来,商务印书馆以出版的精品图书、培养的文化人才,以及对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摇篮”。“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张元济先生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商务印书馆群英荟萃、群贤毕至的盛况。

    翻开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群英谱,几乎所有学术文化名人,严以千计,宽以万计,都与商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为商务印书馆写贺词:“论传天演,木铎启路。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茅盾这样评价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商务印书馆:“数出版先驱,堪推巨擘。”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我是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被誉为商务印书馆的“眼睛”的胡适,给了商务这样的评价:“得着一个商务,比得着一个什么学校更重要。”

    著名作家冰心曾谈道:“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都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我的记忆中,商务印书馆是我最初的、永志不忘的良师益友!”

    还有不少名人作为参与者,在商务印书馆从事挚爱的事业,如张元济、蔡元培、高梦旦、王云五、何炳松、袁翰青、吴泽炎、陈翰伯、杨贤江、黄宾虹、陈原等。其中有些人受到商务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陈云、茅盾、郑振铎、周建人、叶圣陶、胡愈之等。有的作为文学青年,在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第一篇习作,并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如鲁迅、巴金、老舍、冰心、丁玲等。

    还有不少科学家、艺术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长期在商务印书馆的大舞台上努力耕耘,尽显才华,如严复、林纾、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梁漱溟、郭沫若、朱自清、竺可桢、陈叔通、蒋梦麟、刘海粟、徐悲鸿、钱穆、冯友兰、贺麟、费孝通、赵元任、王力、吕叔湘、周谷城、朱光潜和杨绛等。(记者 陈梦溪)

 [1] [2] 下一页

 

时间: 2017-02-13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