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三项学教 正文

楼蕲:不亲身踏上泸定桥,体会不到当年战斗的艰险

杭州日报记者重走长征路 第一站:亲历泸定桥之险

泸定桥上的游客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长征。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传奇式的革命英雄主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步伐。

    上月,作为省记协组织的“重温长征史,重走长征路”活动中的一员,记者沿着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这一段路程,追寻当年的历史,传承长征精神。

     9月19日下午,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虽然刚下过一场雨,却并未阻挡来这里纪念红军长征的人们,雨后的泸定桥上有穿着红军军装的学生,有拿着相机拍照留念的游客,有扛着摄像机采访的记者……

    还未踏上泸定桥,就听见一位老者在讲述泸定桥的构造及那场著名的战斗。老者名叫孙光骏,是泸定县政协的一名退休干部。66岁的他,每年都会来这里很多次,给人们讲那段光辉的历史。

    “泸定桥始建于1705年,曾以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要津著称于世。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孙光骏介绍,泸定桥桥长103.67米,宽3米,十三根铁索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九根作底链,四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十三根铁索链犹如十三条巨蟒横空出世,令人惊叹。

    “红军飞夺泸定桥”,看着桥头记录牌上的这一行字,我仿佛回到当年的战火纷飞中。

    面对国民党追兵的紧追不舍,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5月28日,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当时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涂上了机油,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4点,22名红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3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不亲身踏上泸定桥,体会不到当年战斗的艰险。当我站上泸定桥的那一刻,随风颤颤悠悠的桥身让人站立不稳。看着脚下澎湃汹涌的大渡河水急流而过,心跳不自觉就有些加速,如果不小心掉入河中,瞬间就会被冲走。走在桥中,一阵横风吹过,同行的伙伴一个踉跄,手中的相机遮光罩掉入河中。他不禁对我感叹:那时的红军要在枪林弹雨中夺取没有木板的泸定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

    从泸定桥下来,脑中不断盘旋着一个问题,泸定县城海拔在1300米左右,对人们行动的影响还不算太大。越往前走,海拔越高,当年的红军并没有经过特殊训练,他们是如何在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战斗,又如何翻越有着六七千米海拔的雪山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踏上了下一段的行程。

 

时间: 2016-10-19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记者 楼蕲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