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三项学教 正文

黄宏:长征精神传承在丹巴红土地上

长征精神传承在四川丹巴的红土地上——

大山深处布火种

甲居藏寨现在的全貌图。 裘凯军 摄

  云雾犹如一条白纱,缠绕在山峰间,衬托着翡翠般的青草绿树。当地居民的房子,若隐若现在密林深处。

  耸立在山崖上的笔直碉楼,让人猛然间意识到,这片地区其实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大小金川。在长征途中,四川丹巴县是红军留驻时间最长的藏区县域之一,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开辟的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先后建立了中共丹巴县委、区委和苏维埃政权。

  日前,记者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丹巴县,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流传的长征精神和80年来的沧桑巨变。

  一方石刻,诉说如歌往事

  甲居二村,是丹巴县聂呷乡的一个藏族村。这个村子建在一座大山的山坡上,面对着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身后是一座云缠雾绕的大山。

  村中,一片临近悬崖的小平地上,竖着一块高两米多的石头,上刻“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9个大字。

  “红军曾经两次途经丹巴县城,第一次是1935年6月中旬,第二次是1935年10月中旬。”途中邂逅的90后藏族小伙宗吉,家就住在县城,他的表舅是本地村民,对这块石刻的来历了然于心。

  让宗吉津津乐道的是红军第二次经过丹巴县城。1935年9月上旬,红军从草地折头南下,发动绥崇丹懋战役,先后重新占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等大片地区。在丹巴县,红军在巴底南街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团后,于10月16日进驻丹巴县城。

  “红军进驻丹巴后,进行组织宣传工作,发动群众筹集粮草、衣物等物资支援大部队。丹巴县城成了大部队执行战役计划的中转基地和后方。”宗吉说。

  让这位藏族小伙自豪的是,当地群众纷纷投身革命,参加了游击队、藏民独立师和各级群众组织,筹运粮食和物资,救护伤病员,接待过往红军,为红军当翻译、向导,与长征中的红军一起共渡难关。

  并肩作战,共为革命奋斗

  在我们的寻访过程中,丹巴县人会提起一桩鲜为人知的往事:在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当地群众纷纷拥护支持,牧民家庭出身的藏族人马骏(藏名:麻孜·阿布)主动为红军当翻译和向导,帮助红军夺取了丹巴县城。

  1935年底,参加红军不到两个月的马骏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被命名为藏民独立师,正式编入红军战斗序列。藏民独立师与不远处的红五军团政治部遥相呼应,保卫着西起金川县、东至党岭山大约300公里交通线的安全,还积极配合和支援主力红军,完成作战筹粮等任务。

  1936年2月,为了打击反动的丹东土司武装,独立师在红军的支援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兵分两路,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打垮了反动武装,控制了独狼沟口。之后,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长征,藏民独立师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编入其他部队,参加了长征,除十余人过了草地外,大多数人牺牲在途中。

  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同为革命胜利而奋斗,是这段长征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停留的一年多里,获得各族人民支援的牲畜有20多万头,粮食达1000多万斤,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成功走出草地,到达陕北。

 [1] [2] 下一页

 

时间: 2016-10-19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黄宏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