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传媒人物 正文

李广华: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始终

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始终

——第十届浙江飘萍奖获得者李广华纪实

 

    人物简介:李广华,1984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日报总编室工作。2002年人才引进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先后任宁波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文体新闻部主任、中国宁波网副总编辑。2011年被评为高级编辑。

    29年间,在新闻的大熔炉里,李广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秉承创新精神,工作踏实认真,从一名普通的编辑,成长为一家媒体分管新闻的负责人。2007年被评为宁波市“六个一批”人才;2010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有4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篇,包括合作);有5篇作品获得省好新闻一等奖。他采写的通讯被收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二《语文》课本,另一篇被收入《大学汉语文》教材。

    要善于培养驾驭全局的能力,成为懂策划、顾大局、不断推陈出新的能手

    大学毕业后,李广华长期在报社总编室工作,养成了他从全局视野审视新闻的习惯,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产生过一定的反响。

    2002年5月,他接受任务,深入到贵州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采访对口帮扶的宁波市扶贫办主任张祖安,随他到帮扶的苗寨侗乡,深入田间农户,写出了长篇通讯《扶贫帮困的模范干部——张祖安》,通过典型人物,体现了党中央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宁波对贵州人民的深情厚意,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张祖安被评为全国扶贫模范。

    到宁波网工作后,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李广华始终把创新意识放在首位,稳步推进各项工作。2008年底,他按照集团的总要求,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全媒体记者队伍。他负责出题、笔试、面试等,并提出报道方向和发展目标。全媒体新闻部的成立,改变了过去集团媒体以单一的文字图片形态传播的格局,形成了集音视频、文字图片加互动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形态,走在全国前列。他和同事们一道,尊重网络的传播规律,注重主题宣传,服务民生,推出一系列典型宣传,使宁波网的新闻宣传在国内同类新闻网站中始终处于前列的位置,多次受到省外宣办和国新办的肯定。

    网络的互动性为网民参与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可能。李广华策划参与发起的 “温暖午餐•万人助学”活动,通过组织记者深入到贵州山区采访,制作反映贵州山区孩子吃不上午餐的视频《远山的呼唤》,连续播出,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网站开展捐助活动,持续9个月时间,有10余万市民参与,共筹款320万元,捐助给贵州120所学校,新建7所学生食堂,使5139名学生告别了吃冷饭或无午饭吃的历史。

    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这一过程包含着从业者的发现力、判断力和责任感

    网络宣传经常会碰到热点和负面的选择,有些在没有得到上级明确指示之前,报与不报,报到什么程度,是考验决策者的一块试金石。2010年3月,媒体突然热炒流浪汉“犀利哥”,网上异常火热。而作为事件发生地的宁波,该如何报道,成了摆在当地媒体面前的一个课题。热炒犀利哥事件,作为网络无疑可以增加点击量和关注度,吸引眼球。但放到全局看,并无典型意义。就在各媒体纷纷热炒之时,李广华意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要求宁波网的编辑记者冷静地分析,不能跟风炒作,要从社会关注弱者的角度去对待,帮犀利哥寻找家人。李广华撰写了评论《从犀利哥事件看媒体的责任与良知》,对事件进行冷静客观地分析,加以引导。这篇评论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看似小事件,但在热议中若是人云亦云,跟风附和,便会丢掉职责,失去特色。

    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有关部门通报了宁海县 “老何说和”的民间调解案例,这个看似平常的一条线索,引起了李广华的注意。他与记者研究,提出这一题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带领记者深入到现场进行采访,确定报道选题。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开设专题,组织采写18篇稿件,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最后宁海在全县各乡镇均创建了“老何说和”工作调解室,解决许多走司法程序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一事件,当年被宁波市评为社会管理创新十大案例之一。他撰写的评论《“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有力地进行了网上舆论引导,评到了问题的本质,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全国记协举办的高级研讨班上,有专家评论他的发言时说:“‘老何说和’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冰点’变成‘热点’,不是去评论一个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而是引导社会关注‘老何说和’这一新闻现象、认同这一方式、从而推广这种做法,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在总结“老何说和”等作品创作体会时说:“这些高度凝练的体会,充分显示了新闻战线强烈的创新意识,饱含着广大新闻工作者创新心血,为我们把握新时期新闻宣传规律提供了宝贵借鉴。”

    对媒体而言,创新意味着要打造精品,这一过程需要组织者要有强烈的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和行动

    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立平台、吸引人气、扩大影响。宁波网的《对话》栏目创建于2002年,一直以来被视作一个普通的访谈栏目。李广华具体负责后,提出全面提升栏目水平,加强针对性和贴近性。他和栏目团队深入研究选题重点,寻求转型之路。通过让嘉宾走进演播室,和网友互动交流,很多热点问题得以解决。比如宁波市城西望春地段的交通堵塞多年,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市民意见很大,市委书记到《对话》栏目和网友互动交流后,敦促有关部门得到了解决。市委书记的对话,总共梳理出566个问题,进行反馈、曝光和督促。

    经过几年的努力,《对话》从一般的访谈类栏目,发展到反映民生热点,到领导干部走进演播室,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上发布厅、网络问政,到社会管理创新,主题在不断深化,内涵得到延伸,品牌效益不断拓展,栏目实现了转型和提升,为政府和百姓间搭起了更加直接的沟通桥梁。

    踏实、认真,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再加上创新思维的理念指导,2011年、2012年,李广华连续有三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两个一等奖,《对话》为主要作者之一),“两年三获”这一竞争激烈的奖项,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乃至于浙江省新闻界赢得了荣誉,争了光。

 

时间: 2014-03-12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