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采写简况、作品评价、社会效果、获奖情况)
这是一篇博大深沉的报告文学。它穿越430多年的时空,完成了一次新闻与历史的生动交汇,深层次地展现了跨越南北两地数百年的文化传承与对接,彰显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人文精神。全文情丰辞茂,震撼人心。
为写作本文,作者到河北、辽宁等地沿着义乌兵修筑的长城沿线实地采访了8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寻访了10多位义乌兵后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又先后5次到义乌采访,仔细阅读了数十万字与义乌兵相关的文史资料,使文中叙述的史实确凿无误。最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写作,数易其稿而成。
本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并行,构思巧妙。作者以400多年后义乌兵后裔回乡寻根返祖为起点,回溯明代隆庆年间义乌兵受戚继光征召北上修守长城的历史,讲述了400多年来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的义乌兵后裔执著守望家乡,直至2010年8月22日11名义乌兵后裔终于重回故乡怀抱的感人故事。作者穿透历史的迷雾,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对一个个普通人的深情书写,首次呈现了长城 “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怀,文字闪耀着时代和人性的光芒,也回响着生命的苍凉与坚韧。
本文发表后,在义乌和北方长城沿线地市都产生了热烈反响,极大地推动了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文获得2010年金华市新闻奖一等奖,2010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第21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暨201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