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丁子洋事迹介绍

 

    与社会齐步走——他,视如“鹰眼”,洞察“最美”,高竖社会标杆
 
    新闻界内有这样一句话:新闻的领军人就像是每天坐在火山口上。在这个风雷激荡、资讯铺天的社会里,如何捕捉最具价值的新闻事件,是当下社会抛给每位党报领军人的一次挑战,而丁子洋,凭借一双锐利“鹰眼”,抓好新闻、抢好新闻,写好新闻——

    2010年7月,他发现“武警战士左秀俊偶遇车祸现场,在即将爆炸的面包车内,科学施救出7名群众”的典型后,立即全程策划,将典型推向全市、全省、全国,成功地塑造了“最美武警战士”。

    2011年3月,丁子洋现场指导记者采写长篇通讯《解读地球密码的人——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大山里二十年的坚守》,报道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兴起了弘扬和学习“地勘精神”的热潮。不久,第七地质大队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和“地勘先锋”荣誉称号。

    2011年7月,松阳女孩叶霄雯火场勇救两位邻居。由丁子洋编辑的长篇通讯《火海中竖起青春标杆》,被新华社、浙江卫视等各大媒体先后转载。在他的精心策划深入挖掘下,成功推出了“最美姑娘”系列报道140余篇。

    新闻无官。作为报社总编辑的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一次大的报道从选题到策划到人员布置,他都身体力行,并做到客观冷静,旗帜鲜明。

    与群众共呼吸——他,怀揣责任,情系民生,奏响和谐强音

    新闻记者要沿着怎样的轨迹,朝着怎样的方向,才能生生不息?

    丁子洋的答案是:与群众共呼吸。

    含英咀华,基于对民生的真挚,对群众的关怀,他将新闻的真正营养注入民生之中,给新闻以鲜活的生命,真实的力量、不朽的意义——

    2004年11月,他组织的关注农村大龄青年生活现状新闻报道,时任市长刘希平作出批示,并专门出台了红头文件。无数个日日夜夜,丁子洋与记者一同深入农村跟踪报道,采写作品《1000名山区大龄青年做新郎》,被评为2005年度浙江新闻奖。

    2006年初,他组织策划关注“三农”的系列报道,被省新闻出版局《阅评动态》专门阅评表扬;“新农村周刊”栏目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宣传名栏目提名奖。

    从1999年开始,丁子洋组织对贫困大学新生帮困助学活动的新闻策划,12年共筹集2000多万元,帮扶了1400多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其中2005年由他策划的一组帮扶贫困大学生图片,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2006年11月,他组织参与“关注农村特困留守老人”的新闻报道,跑遍全市9个县(市、区),行程5000多公里,采写了106位农村特困留守老人的新闻图片和文字。此组新闻图片被评为2006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虽是一位地市报的记者,但却是优秀作品的高产者。作为一个资深记者,推出几篇好作品不算太难,难的是经年累月在一个领域里埋头耕耘、深入开掘,不断推出一大批有见地、有影响的好作品。仅2010年,丁子洋组织了6组24篇评论员文章,其中15篇亲自执笔。这些作品聚焦时代热点话题,如春雷乍响,撼动处州,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判断一个人做一件事到底是出于名利还是热爱,只要看他是不是与国家同命运、与社会齐步走,与群众共呼吸。

    这样看来,丁子洋显然属于后者!

    秉笔忧乐关天下,聚焦时代写春秋。

    说的,就是丽水编辑丁子洋!

 
时间: 2012-08-20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