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潘君代表作

跨  越

第一集    抉择

    以舟山本岛的岑港为起点,跨越里钓、富翅、册子、金塘四座岛屿,再穿越灰鳖洋,在宁波镇海登陆,五座气势磅礴的跨海大桥奔腾50公里,把舟山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十年艰苦奋斗,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跨越这50公里的天堑,舟山人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今天,当我们所有的人都为这条气势磅礴的海上之路而欢呼的时候,当我们幸福地感叹海岛人民终于大步走向了大桥时代的时候,让我们把目光暂时从大桥上移开,回过头去看一看曾经的岁月,我们的造桥梦想什么时候开始了萌芽?大桥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也许,故事应该从大桥动工的时候讲起,但是,当我们今天面对着眼前这世界级的宏伟工程,尽情释放着快乐和激动时,有谁记得大桥动工兴建的确切日期,记得大桥开工时的庆典?这样空白的记忆不是时间的错,因为大桥动工建设原本就没有隆重的开工仪式,静静地,岑港大桥的第一根桩就打下了。

    (采访舟山市大桥指挥部副总指挥董海明:1999年9月26日下午,岑港大桥第一根桩,甚至说没什么仪式,非常简单,,四套班子领导一些群众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当时的决策者们为什么要这样低调,开启了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却选择了如此静默的方式?

    (采访时任舟山市委书记于辉达:工程浩大,时间很长,决策的时候难度很大,当时反对的意见、怀疑比较多,高调宣传一时建不好影响信心,市委市政府决定多做少说。)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正式决定上马是1997年。1997年9月5日,舟山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根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实施连岛工程建设,舟山自力更生现行建设一期的三座大桥。

    1997年,那是12年前。舟山,这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海岛城市家底并不雄厚,而且,刚刚因为连续两年的旱灾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这一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4.98亿元,而当时整个连岛工程的投资预算就超过70亿。
 

    (采访时任市委书记于辉达:当时想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不行两年,五年十年不行二十年,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子孙后代,为舟山的长远发展,这个基础要打。)

    舟山,是一座海上城市,1390个岛屿,2万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不但渔业资源丰富,而且港口和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孤悬东海,水、电、通讯、交通都无法与大陆共享,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教授:因为国家对台政策影响,对浙江、福建基础设施投入少国家没有投入,自身又缺乏强大的造血功能,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是舟山长期以来的真实处境。)

    (采访时任舟山市市长夏阿国:很现实的问题,海上陆上怎么比,制约太大,交通不便,各方面不便,特别是成本提高,我们的工业可比成本太高,同时,生活不便,人才怎么留得住,没有人才哪里来的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整个浙江省走上了市场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的快速发展之路,而舟山,只能依然向传统的渔业要效益,据统计,1992到1997年间,舟山渔区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群众自发投入高达20多亿元的资金,建造了3000多艘钢质渔轮。然而,当舟山的民间资本向捕捞产业集中时,渔业资源的危机却来临了,一个以捕捞创造辉煌的时代不可避免地结束了。
 
    当一海之隔的宁波日益显示出现代化都市的雍容和气派,当浙江各市地纷纷搭上工业化的快车日新月异,海岛城市却在发达地区的后列位置上徘徊。那个时候,每一个沿着杭甬高速返回的舟山人,一踏上鸭蛋山码头,从满目的霓虹闪烁骤然面对宁静而带着几分落寞的岛城,感到的都是一种难言的失落,为名为城市实际上是城镇规模的市容市貌而叹息。

    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后列成了当时舟山人的自我定位。

    (采访时任舟山市市长夏阿国:我有切肤之痛,老百姓只是感到生活不方便,作为市长要考虑舟山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不破解,舟山怎么发展,除非对舟山没感情。)

    造大桥,连通舟山与大陆,开创一个海岛城市寻求发展的长久之路一直是盘桓在舟山人脑海里的一个梦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有人提出舟山能不能造桥连接大陆。
 
    七十年代的大桥梦想,也只能是梦想而已,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造桥技术远远没有达到能建设跨海大桥的水平。八十年代,舟山利用二渔公司与日本的补偿贸易,从日本引进了两艘旧的滚装船,就是那两艘旧船,开启了海峡轮渡公司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辉煌,这条海上之路一直被海岛人称为蓝色公路。

    九十年代,一直在寻求突破的舟山提出了名为9388的十六个大工程,其中一个就是半岛工程,建设跨海大桥,把舟山变成半岛,但是当时几乎所有的舆论都是一边倒的表示怀疑。

    (采访时任舟山市市长夏阿国;当时提出,不但当时老百姓不相信,相当多的机关干部都不相信,认为是吹牛,当适应当是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任何重大的举措都是从口号、理念、解放思想开始,首先要敢想。)

    9388工程,不仅是提出了一个口号,描绘了一幅蓝图,关于大桥的前期工作在这个时候开始进行了。

    (采访舟山市市政府顾问闻来森; 92年,夏阿国市长要求咨询委牵头超前搞方案论证,我们找了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院,这次是搞前期,动手了。)
 
    1999年9月26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第一座大桥终于动工了。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连接里钓、富翅和册子岛,根据概算,总投资约11亿元,虽然比起二期的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投资要少得多,但是因为是市里自行立项,资金压力对于舟山来说是巨大的。要自力更生上马三座大桥,摆在眼前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钱,造桥的钱从哪里来?

    2003年开工的杭州湾大桥,因为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民间资本竞相参与,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遭遇的是与杭州湾大桥截然相反的冷遇,当时也曾多方尝试过招商引资,但是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采访时任舟山市委书记于辉达:这么浩大的工程,财政收入这么少,钱从哪里来,向交通部、省政府作了汇报,他们会给我们一点支持,几家银行愿意贷款,就能建起来,就决策上。)

    舟山市委市政府决定,要用商业贷款完成这一浩大工程。舟山海峡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舟山普陀旅游总公司、中国水产集团公司和金鹰股份公司这四家实力较强的舟山本土企业组成了项目公司,项目总公司成立后,再按照一桥一公司的模式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舟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跨越之路,一任又一任的舟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前赴后继,一步一步地构筑着跨海大桥的伟大梦想。
 
    三年半时间,一期工程的三座大桥顺利完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也从始至终体现在了大桥的建设过程中。

    (采访舟山市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董海明;既要保质保量完成好,还要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通过科技创新,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设计施工上节约造价,举个例子,桃夭门大桥,主桥工程建设资金比批复的概算节省了三亿多,日本专家认为比同类大桥节约了二分之一。)

    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展开后,面临的是更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连岛工程二期的资金,甚至把普陀山进山门票收入作了贷款抵押,但是,二期总投资近80亿元,这么巨额的资金根本无法像一期工程那样靠市内挖潜解决。

    2003年1月5日,到任浙江不久的习近平第一次到舟山调研,当他站在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的响礁门大桥上,看着雄姿初显的桃夭门大桥,他的内心被舟山人的创举深深地感动了。 他对大陆连岛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舟山要作为海洋经济强省的打头阵之地,必须早日建成连岛工程,连岛工程一旦建成,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现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采访浙江省委副秘书长夏阿国;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真正启动了舟山连岛工程,习书记他亲自搞调研,舟山市重点,提出加快海洋开发,把潜在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要陆海联动,怎么联动,架桥才能联动。)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终于成为省级层面上的决策,2005年新年伊始,好消息传来,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二期工程终于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

    2005年,浙江省舟山连岛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二期工程列入省管辖范畴,由浙江省交通集团公司、舟山市交通投资公司、市港务国有资产有限公司、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和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成立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程建设资金也通过商业贷款顺利解决。

    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舟山大陆连岛工程作为省重点工程第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经历了最艰苦的时期,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1] [2] [3] 下一页
 
时间: 2012-08-17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