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君同志自199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一直在舟山电视台工作,迄今为止已有22年。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做电视新闻,后十年专注于电视社教类节目,包括电视专题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从当初一名懵懂而激情的年轻记者到如今成为电视台屈指可数的业务骨干,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潘君同志始终保持着对信念和理想的执着,保持着对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工作激情。
舟山是个极其特殊的群岛城市,大小岛屿1390个,全市一百万人口分别居住在其中100多个岛上。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了舟山独特的海洋风情,对于电视人来说,东海深深处的每一个岛屿都蕴藏着独特而鲜活的素材,然而,也只有身为电视人才能明白,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同期声背后的艰辛,镜头在哪,记者就在哪里,镜头的背后是实实在在踏出的每一个脚印。二十年前的舟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浙江省后列,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交通极其不便,出门就坐船,连接各个岛屿的不是现在便捷而舒适的高速快艇,而是普通的机帆船,有的小岛甚至连码头都没有,停船处只是利用天然礁石略加改造而已,碰上风浪大一点船只根本靠不上,要上岛人只能扑入大海中游上一段距离才能上岸。平时只要下海岛采访,坐船就是无法避免的事。从一进入舟山电视台工作开始,潘君同志就克服晕车又晕船的诸多困难,短短几年间几乎走遍了大部分住人岛屿。然而回报也是丰厚的,她担任编导和撰稿的多部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专题节目在当时央视著名的《神州风采》栏目播出,这对于一家小小的地市台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在偏僻小岛,在台风现场,在春节的军营……无数的报道现场锻炼的是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悔的职业精神,推陈出新的主题报道,翔实犀利的舆论监督报道,节目样式不同,体裁不同,相同的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恪守和坚持。凭借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务能力,潘君同志很快在众多一线记者中脱颖而出,先后担任了《舟山新闻》的责任编辑、新闻部副主任,期间曾被评为“舟山十佳新闻工作者”。
担任电视社教中心(外宣中心)主任一职以来,潘君从电视新闻岗位转向了电视专题和纪录片的创作。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风情和丰富的海洋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当下又是舟山群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身处这一时代,是电视人的幸运,也是电视人的责任,记录当下记录的也是明天的历史。上任伊始,她以创作优秀的电视作品为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业务功底和对事业的追求凝聚人心,带领志同道合的同仁们深入挖掘舟山的海洋文化资源,拍摄了大量优秀电视专题和纪录片,一举打破了此前多年来舟山台没有社教类节目省级奖项的尴尬局面,由她本人自己担任编导和撰稿的节目中就有纪录片《里斯本档案》获得2005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专题片《海上舟山》获得2006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三集系列片《跨越》获得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因为过硬的业务功底,电视社教中心还因此承担了大量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外宣任务,由她本人主创了以舟山城市形象宣传片《海上舟山》、创卫宣传片《我们参与我们共享》、世博会宣传片、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宣传片等为代表的多部电视宣传片,使舟山广电总台在舟山的对外形象宣传中充分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各方肯定。
任职电视社教中心期间,面对地市台的种种不足和制约,她还努力拓宽外宣渠道,先后与江苏卫视国际频道、湖南卫视、黄河电视台、浙江台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每年送播电视专题数十部,使大量有关于舟山的节目在省内外和境外播出,这些片子取材于舟山独特而丰富的海洋文化,集文化与艺术为一体,制作精良,可视性强,多次被各频道和中国广电协会评为海外播出优秀节目,为宣传舟山的社会经济发展,传播海岛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专注于节目的同时,她还参与主创了舟山广电总台承办的多台大型晚会和各类庆典节目。如《全市首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巡回演出十余场的《我爱我家大型创卫晚会》、《庆祝舟山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晚会》、《风从海上来--舟山解放六十周年庆典晚会》、《2011年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等。其中《风从海上来--舟山解放六十周年庆典晚会》还获得2010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综艺节目二等奖。
努力才有汇报,坚持才有收获。从新闻到专题到各类大型晚会的创作,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潘君同志始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饱满的激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在节目一线,兢兢业业,为海岛电视事业了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