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汪向阳事迹介绍

 

    韧劲十足:40多次跟拍一山村

    汪向阳执着事业 、坚韧做事,获得省级好新闻二等奖的纪录片《左溪村纪事》的拍摄过程就是他敬业专注新闻事业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反映开化县人民保护钱江源头的纪录片拍摄共用了1年多时间,春夏秋冬,汪向阳先后40多次进入这个浙江最南边的村庄,有10多次睡在这个群山之间的小山村里。为了取得村民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他每次进山村,都要带上药品或吃的,送给村里需要的人。他真诚待人,贴心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在这样的交流中,村民们逐渐把汪向阳当作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后来的拍摄十分顺利,老百姓的情感流露并没有因为摄像机的存在而受到干扰。片子真实纪录了左溪村老百姓在面对水资源保护和个人利益矛盾冲突时,表现出来的犹豫和通达,展示了村民在改变传统家禽饲养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并跟拍到了一部分村民从最初的抵制闹事,到最后拆违全面成功,期间村民们种种思想变化,矛盾的积蓄、爆发、化解等,都展现得颇为流畅、真实。为了拍到村民过大年的喜庆氛围,农历大年三十,他一人顶着呼呼北风,扛着摄像机,背着三脚架到农民家过年拍摄。该片播出后,许多观众为钱江源头这群普通山里人为环保作出的牺牲而感动。

  
    厚积薄发:60多盒素材铸一片子

    在一次去成都的火车上,汪向阳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被梳理得整整齐齐,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点缀田间地头,内心不断涌起波涛,他暗下决心:“要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深情用电视语言表现出来”。

    尽管他的童年在农村度过,但要用镜头语言把庄稼人的寻常生活精彩地表现出来仍有相当难度。在长达多年的拍摄中,他常常独自在休息日骑上摩托车,带上矿泉水和方便面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心;也常常在清晨和傍晚独自漫步在庄稼地里,嗅着泥土的独特气息,与宁静大地痴心交流。在一个夏天双抢的季节,长时间烈日下的拍摄让他中暑倒在田里,农民兄弟连忙用茶水把他唤醒。

    农民们起早摸黑地干农活,他也起早摸黑地拍电视,在两年多时间里,积累了60多盒录像带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编制了一部感性灵动的纪录片《庄稼人》。片子的镜头语言比较美,《视听纵横》作了专题点评,作品曾获浙江省广电文艺奖(摄像)二等奖。

    汪向阳说:“纪录片拍多了,有时候,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人,走进去容易,走出来难。故事里的故事,常常让自己辨不清物我,所以,在不断的拍摄中,我总是不断地走进去,悲喜着别人的悲喜,感悟着全新的感悟,我想,这,就是我做了电视编导的最大收获吧。” 

 
    勇于担当:不畏险阻揭黑抨击不良

    邵飘萍先生曾说过:“中国的进步,不能脱离新闻的繁荣,不能没有记者的担当。”而这种担当就是记者的品性,它包含着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勤勉以及新闻记者理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汪向阳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曾遇到过不少棘手的人或事,但他总是不畏险阻、用于担当。

    内参片《在困境中崛起的衢州经济开发区》是多年前衢州经济开发区刚成立之初时,汪向阳拍摄的一个反映开发区存在管理弊端和社会问题的专题片,拍摄中,汪向阳和同事们先后多次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克服重重阻力,如实反映了当时一些外地客商来衢投资,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问题,特别在项目的申报审批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还出现相互扯皮现象,这让外商感到非常困惑。市领导看完这部内参片之后,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开发区的的管理服务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汪向阳拍摄《乡道岂容私设卡》、揭露医疗秩序乱象的《医托现象何时了?》等片子时曾受到不法分子的威胁,但他坚守良知,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寻找真相,揭露问题,有力抨击不良现象。

  
    汪向阳特别注重把人文关怀显象化、社会责任具体化,以人文关怀的理念捕捉社会和人物的命运变迁。在拍人物片时,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谦逊好学、做人低调的他总是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时常为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而汗颜。我涉足的这块领域,就像大山一样高大无比、美丽无限,我心甘情愿用一辈子的努力去攀登。”

 
时间: 2012-08-17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