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品牌为基石,创优创收,倾力助推嘉兴报业的快速发展。
生逢其时,大时代给予了大作为,杨志勇投身新闻工作的19年也正是我国地市报业快速发展的19年。杨志勇与晚报同仁倾力打造了“晚报新闻110” 、“嘉周刊” 、“成长周刊” 、“南湖新七天”等新闻与专刊品牌,唱响了“南湖晚报,我的嘉兴生活”办报口号,组建了嘉兴市青年志愿者艺术团,坚持多年开展嘉禾绿荫行动等特色公益活动。他带着采编与发行部的同志一家家跑学校,在全市陆续建成了近3万人的小记者队伍;一家家走大户,使晚报的发行量由2001年的4万余份发展到2007年的近11万份。在这7年间晚报广告额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晚报新闻摄影《江南也有沙尘暴》获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有效地助推了南湖晚报的成长成熟。
2007年,嘉兴日报提出“打造中国一流城市党报”的办报目标,杨志勇告别熟悉的晚报转岗到日报,分管日报新闻采编。他带领日报的同事们一起大力度推进改版,报型变“瘦”版面加厚,新出“财经” 、“城事”、“评论”、“镜像”等版面,力推视觉、评论、经济报道、党报热线、江南周末以及人才工程等“五加一”品牌建设。在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日报新闻共获得15次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五大品牌建设中已经有“党报热线”、“嘉兴时评”获浙江新闻奖名专栏奖;策划组织的“江南新民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市民环保检查团获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以品牌为创新的基石,日报持续增强对核心高端读者的影响力,日报广告经营额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达到5400万元。
三、 钻研新闻规律,找到新闻与宣传的结合点,在媒体的年度题材中探寻办报的思想高度。
好红船旁的党报,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媒体自觉。杨志勇同志在分管嘉兴日报的岗位上既深怀使命,又积极探寻新闻规律。在中心工作的配合上,他总是力求将宣传转化为新闻、将主题转化为故事,以创新的思路围绕中心寻找巧妙的新闻载体。
尤其在近年的年度重大主题报道上,他更是力求成为将“党正确的话”转化成“群众想听的话”的对接高手,根据每个年度的重大宣传要求,在全国性同题作文中,充分挖掘嘉兴独特的地方元素,精心策划,形成了嘉兴日报具有特色的运作模式和报道影响力。如2007年的十七大召开,推出“十七大精神点对点”系列报道;2008年的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嘉兴影响30年30事”;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以“红船精神传递”等为特色内容的“六个十”系列报道;2010年的上海世博,推出“寻找世博的嘉兴元素”;2011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以党的一大13位代表为报道内容的“追寻1921南湖‘七一’记忆”大型系列报道;今年又正积极运筹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党的诞生地落地对接的大型主题报道。
四、知行并举,在新闻的奔跑中以铁肩担负道义,又以温润的文字抒写情怀,坚持在新闻之余的思考与行吟。
奔跑是一种新闻工作的速度,而思考却能把握、校正新闻的方向与目标。杨志勇同志在新闻实践的快速奔跑中也不倦地坚持思考,他将新闻的竞争看作既是勤与力的比拼,也是学与思的丈量。近年来他结合办报的新闻实践积极撰写了10余篇新闻论文刊发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实践》、《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新闻理论刊物。
他在新闻奔忙之余,始终延续了对副刊的关注,坚持着杂文随笔的写作,保持着他面对新闻的另一种呼喊与吟唱,这些文字大多刊发于嘉兴日报周末的“三杨专栏”,该专栏已坚持开办了17年,专栏的部分文字还由人民日报出版社选编集结出版了《激扬文字》一书。他与汪天云、蒋为民三人合著的《电影社会学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获上海马克思主义学术基金奖励。
从一线记者到地市报采编的领导岗位,从副刊编辑到晚报再到党报新闻,多岗位的变换,多角色的承担,让杨志勇同志的新闻敏锐与人文情怀、党报责任与媒体使命、把关意识与市场策略都兼及并存,不断地充实着他的新闻实践,并持续恒久地驱使他在新闻职业之路上不倦地奔跑,不倦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