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夏晓星代表作

    相比闻名遐迩的湖丝,隋唐年间便已名声在外的湖桑,现如今似乎悄无声息。今年春天,550万株湖桑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移栽中亚地区,为湖州桑苗业的转型添上了一抹华丽的“剪影”——

湖桑重振未必在湖州

记者  路平  李晓俊

     “老蚕桑”田发芳的心,常常牵挂着几千公里之外的乌兹别克斯坦。那里,有他亲手送去的550万株湖桑。

     “湖桑走上丝绸之路,可以说是重续前缘。”身为浙江维汉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将湖桑出口国外,而且是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亚地区,在田发芳几十年的“丝绸”生涯中,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同一般的大事。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作为“丝绸文化”发祥地的湖州,早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印。以品质优天下的湖桑,也与“甲天下”的湖丝一样,沿这条路西“嫁”,栽到了中亚地区。

     “这次出口,虽说是首次尝试,但希望为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开辟一条转型的新路。”田发芳说。

    湖桑栽上丝绸古道

    已是初秋,满眼的矮化密植桑树枝繁叶茂。微风乍起,绿浪翻涌,满眼翠绿,一片葱郁景象。

    这是浙江维汉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桑苗基地,位于南浔区练市镇。

   “今年春天移栽乌兹别克斯坦的550万株桑苗现在长势良好,我们一直关注着那边的情况。”看着生机勃勃的桑苗,田发芳的话语间,带着兴奋,“中亚地区看中的,不仅是我们品质良好的品种,更有我们湖州领先的蚕桑技术和悠久的蚕桑文化。”

    田发芳的底气自然很足。

    我市的蚕桑文化,可上溯到4700多年前。隋朝初年,湖州已是桑树遍野,湖桑名闻远近。清朝光绪年间直隶省蚕桑局《蚕桑萃编》中更是提到,“天下桑树以湖桑为最优”。

    一株桑,一条蚕,汇成一个古老的产业,绵延至今,亦成为湖州的又一张“金名片”,因蚕桑而扬名的“丝绸之府”美誉响彻天下。

    进入新世纪,湖州人同样在精心呵护着这一品牌。从政府连续多年的扶持、到农业部门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从高标准规模小区的改造、到对桑树的深度化加工……湖州桑产业,正向着现代农业的目标稳步迈进。

    最近,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研究员李龙来湖调研时认为,“湖州蚕桑业的实践和探索对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稳定蚕桑产业,以及如何加强蚕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有着重要意义。”

    几年前,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田发芳重走了一遍古丝绸之路,期间发现中亚地区的桑树品种还是千年之前的老品种,桑叶居然还要搭着梯子上去采摘,当时就动了心思。

    目前,我市的桑苗品种以农桑12、14号等新一代桑树配套系列品种为主,品质之优名列国内蚕桑重点产区的前茅,无论是叶形、产量、叶质还是采摘方便程度,都比中亚地区先进许多。

   “把湖州先进的蚕桑品种和技术带出国门!”为此,田发芳所在的凤凰雨农蚕业服务中心,联合了新疆海利力国际贸易公司与市经作站,组建了浙江维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我市桑苗、蚕种、蚕药等出口中亚地区。

    根据合同,浙江维汉公司明年还将有2000万株桑苗出口到中亚地区。现在,企业正积极和国内有关科研单位联系,进一步优化改良现有桑苗和蚕种的品质,以更适应中亚地区的自然条件。

    千年优品日渐式微

   “如此数量的湖桑一次性走出国门,在国内尚属首次。维汉公司这一步,打开了湖桑的‘一扇新门’,可谓我市桑苗业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市蚕桑技术首席专家、市经作站站长楼黎静,对此评价甚高。

   “但这样的亮点,在近年来我市的桑苗业,实在是太少了。”她的话语间,更带着遗憾。

    与一些传统农作物一样,千年湖桑这一优品有过辉煌,又几经沉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桑苗业也曾得到发展,1992年更是创下历史纪录,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5.62万亩。在这之后,开始呈现下滑态势。虽然在2001年到2007年间稳定在了30万亩左右,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投产面积继续下滑,到去年,全市投产桑园面积为27万亩。

    除了投产面积的下降,桑苗业在农业生产的地位也日趋低下。

    从古至今,种桑养蚕是我市农村地区、尤其是东部平原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桑树更被桑农们称之为“摇钱树”。

    但近年来随着茧丝行情不稳定、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要素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严重挫伤桑农生产积极性,蚕桑业已经不再是农民眼中的“重要选择”。

    对于湖桑的现状,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蚕桑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玉峰说:“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效益在起杠杆作用。”

    以去年为例,我市主要经济作物的亩收益,水果2400元,茶叶3300元,葡萄6300元,而蚕桑仅为2300元。 李玉峰说:“赚钱少,农民当然不愿意种桑养蚕。”

    “目前大部分桑农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生产观念、传统的种植方式,生命力、竞争力自然就小了。”沉浸于蚕桑业多年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费建明的分析,透着深深的担忧。

    直到今天,我市桑农基本是“单门独户”,虽然种植品种有了很大提升,但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仍沿袭至今。“蚕桑文化在湖州底蕴深厚,许多桑农对蚕桑业感情很深。但感情归感情,他们的老观念、老经验、老技术显然落后了。”

    “湖桑调减,是一种趋势。”长期从事蚕桑业管理的市经作站副站长钱文春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的增加,蚕桑收入比例已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了弃养农户增多。同时,通过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他经济作物逐步代替了桑苗。

    走出“家乡”天地广阔

    根据浙江维汉公司的发展蓝图,将在5年内建成年出口桑苗2000万株、蚕种10万张的生产基地。

   “当前市场前景非常好,还有几个国家也主动联系我们,想要我们的蚕桑品种和技术。”在中亚地区蚕桑业内,浙江维汉公司已有不小名气,田发芳说:“虽然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但有信心让更多的湖桑移植出湖州。”

   “走出去,进行外向型区域合作,能够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楼黎静表示,湖桑产业要重振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而走出湖州、甚至走出国门,正是市场化的标志之一。

    湖桑不仅品质优良,走出湖州也很早就有成例。《辞海》“湖桑”条目所记,原产于我市的湖桑,已分化培育成很多品种,分布于我国各地,为主要栽培桑种。据史料记载,明清年间,远在河北保定、湖北武昌一带的人,跋涉千里纷纷来湖州聘请种桑能手。

   “在桑苗业,我们湖州有的是新技术、新品种,但因种种原因,不少还‘束之高阁’。”费建明从事蚕桑的研究开发已有多年,他说,可以在稳定本地桑产业的同时,把我们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湖桑以另一种身份在异地“扎根发芽”。

    拥有全市唯一一家桑苗合作社的练市镇朱家兜村,有着全省先进的新一代良种桑苗繁育基地,他们还给自己的桑苗注册“宝宝”商标,由于品种多、新,品质又好,在业内小有名气。村支部书记陈锦兴说:“去年卖出桑苗300多万株,供不应求。今年全村桑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为了稳定国内蚕桑业的发展,国家商务部于“十一五”时期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桑产业老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将桑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抓住这一契机,湖桑大踏步走向中西部。2007年12月,我市联手浙江大学、与广西宜州市政府共同启动了“东桑西移—浙桂行动计划”,围绕蚕桑业开展跨区域、大范围、深层次合作。时至今日,已是硕果累累。

   “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拓宽思路、多走新路。外面的世界很广阔,重振湖桑未必就宥于湖州一地。”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家芳说,借鉴“总部经济”的理念,湖桑发展可以主攻“微笑曲线”的两端,一方面依托现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好新品种、新种植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湖桑的品牌优势,广辟渠道,做好市场开拓、销售这篇文章。

 
时间: 2012-08-17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记者 路平 李晓俊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