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吴栋梁事迹介绍

 

    勤于思考,积极创新,新闻佳作不断

    新闻,不仅要用腿,更要用心。吴栋梁一直把创新与思索,凝聚在每一条稿件之中。

    2010年9月,温州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报社抓住时机,策划了《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围绕发展速度、城市形象、体制机制等方面,剑指发展障碍,发人深省,引起共鸣。

    当时作为联系市委书记报道的记者,吴栋梁与同事一起策划这组报道,并承担开篇第一问《为什么我们经常“慢半拍”?》和第九问《投资还有多少“课”要“补”?》的采写任务。他连续半个月深入采访,与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对话,实地调查摸底,掌握大量素材,从全新的角度考量温州,并在提问同时,阐述外地借鉴与专家建议,为整组系列报道开了好头。《十问温州发展》的推出,引发广泛热议和共鸣,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温州有特殊意义。在温州日报《敢为天下先》的报道中,吴栋梁全力投入。先后在北京寓所采访李瑞环,在北京论坛现场专访龙永图,专访费孝通的秘书回忆费老与温州的点点滴滴……

    他积极创新典型人物的写作方式,用一颗平常心去报道,抽掉标本化的东西,还原典型人物真实可信的形象。他曾先后赶赴河南商丘、湖北荆州,采写了感动中国的舍己救人英雄李学生、勇斗歹徒的英雄周大军等典型人物报道,作品均被为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他牵头策划“市民监督团”这一全新的监督形式,将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开展系列监督活动。“市民监督团”成立两年,已组织监督活动100多次,督促解决问题180多个。《这么浅的黄土怎能种树》《大罗山的绿啊, 怎堪坟墓这般蚕食?》等稿件,均引起强烈反响,书记、市长批示12次,取得显著社会成效,成为重要民间舆论监督力量。

    同时,吴栋梁还积极思考,总结提升理论水平。先后在《中国记者》、《中华新闻报》、《新闻实践》等期刊、报纸上发表6篇业务论文。其中,独著论文《浅析地方党报的热线新闻价值取向》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论文二等奖。

    关注民生,贴近基层,牵挂百姓冷暖

    作为一名记者,吴栋梁深知只有坚持 “三贴近”,在走基层中转作风、改文风,才能获取报道养分,才能发挥媒体为民作用。

    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吴栋梁选择了民工子弟学校——慧才小学和泰顺山区村小——泗溪二小,作为自己基层联系点。这两所小学都十分简陋,教学设备差、缺少书籍,孩子们的家境也是贫苦居多。

    在7个多月时间里,他10多次走进学校,采访老师学生、联系爱心单位、协调解决困难。在吴栋梁的积极联系下,两所学校都得到爱心资助。企业送去价值2万元新书,银行送去2台崭新电脑,更有好心人募集3万元爱心款,给孩子们午餐中加鸡蛋。

    用爱去报道,一直是吴栋梁的追求。每年春运,与九大部门一起开展“春运关爱行动”;每年暑假,与教育、慈善部门一起开展“慈善助学行动”;每年寒冬,募集善款帮助贫困老人,开展“冬日送温暖”……同时,他牵头成立了市慈善总会温州日报分会,并开出“善•行——新闻公益行动”专栏。日前,“春运关爱行动”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优质服务品牌”。

    新闻实践永无止境。借用一位前辈的话,回首近12年新闻生涯,所采所写,有负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所追所求,有益于公道,无憾于良心。

    在新闻的路上,他将继续努力前行!

 
时间: 2012-08-17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