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发现家乡 用情记录时代——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潘亚舟事迹介绍

潘亚舟,男,从事广播工作18年,主任编辑职称。历任宁波电台播音员、主持人,宁波电台交通音乐频道音乐部副主任、交通新闻部主任、频道副总监等,现任宁波广电集团音乐频率总监。系浙江省文化创新重点团队“如意鸟”栏目组核心成员。近年主创的四十余部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金话筒”提名奖、浙江新闻奖等众多国家级、省级奖项。以牢固正确的政治素养,全面的广播业务能力和显著的专业成果,成为了宁波新生代广播力量的领先者,被评为宁波市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一)深入生活,找准创作支点,用心发现,用情传播。
潘亚舟在岗位中争先创优,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深入生活,以年轻新锐的目光发现时代精神,以充满深情的笔调记录时代变迁。立身专业频道,创新创作手法,采写了一系列广播新闻、文化类作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细看潘亚舟的作品,他笔下的都是普通人物。但是他常说:“没有一个人是普通的,关键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基点上看待,以怎样的心胸去理解”。大胸怀才有大作品。
比如2010年,他主创的两档新闻专题《我的心肝宝贝》与《小丽的面人有颗心》双双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的心肝宝贝》报道的是宁波镇海团桥村的林萍为同村8岁女孩徐洁无偿捐肝的动人事迹。在采写中他走进主人公生活,细心挖掘她身边每一个相关者,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心路历程。广播的说服力来自于音响的细节。在他的采访中每一声啜泣,每一阵叹息,每一句感谢都那么真实可感。他“感同身受”地做着一个倾听者和记录着,然后将这些带有温度的录音凝聚起来,成了“草根英雄”的闪光之处。作品没有大张旗鼓的溢美之词,只有将心比心的叙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害怕,善良等等,都在用心捕捉的细节中表现出来了。最终他以宽大而柔和的笔调,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善良的普通百姓,赞颂着人性之爱,素描灵魂。
在《小丽的面人有颗心》的采写中,大半年来,他又常常在身患白血病却坚持在街头捏面人以自救的河南姑娘小丽的面人摊前排队观察,以至于和主人公能做到以心换心地交流。这一年的创作,对他来说,真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和升华。虽然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录下小丽的语言,但是为着尊重小丽的想法和意愿,他还是只做了一档没有主人公的访谈,选择了几个关键人物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各种声音自由率性的交叠,使作品产生了多棱镜般的效果。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个爱心事件,而是人类面对厄运时从容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困难中坚守自身尊严的淡定态度,在绝境中表现出来的对爱的理解!
如若不在现场,无法传递这样的温暖。同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他的脚步在宁波的乡村海角遍布。在他的录音制作室里,有一张钢丝折叠床,累了就倒头一睡。在栏目初创的前三年,他几乎没有一天在12点前下过班,常常采访回来写稿,紧接着剪辑,制作,播出,通宵达旦是常事。同事们常常担心他的身体,可他常开玩笑说,没事,他身体好,做新闻有时候拼的是体力!他笔下的人物虽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个个普通至极但却个个有血有肉,言语生动,胸臆直抒。堪当普通中国百姓的代表,这也是这些作品屡屡获奖的原因。
在《乡间的电影盛会—宁波首届农民电影节侧记》作品中,他与放映员同甘共苦走乡窜户,与山乡村民交朋友,最终完成了宁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情解读。在气势磅礴的新闻专题《跨越蓝色的梦想》中,他的着眼点依旧还是一些普通工人,通过5年的素材积累,几百小时的录音,无数次的走访,最终以大桥建设的各种创新,展现着中国劳动者的智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他相信,他笔下这些工人,手工业者,放映员,南极科考的大学生,捐肝的销售人员,遗体捐献的普通外来务工者,他们的美好就是社会的美好,他们的高贵就是国家的高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