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采写简况、作品评价、社会效果、获奖情况)
宁波市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延勤去世当天,众多残疾人自发为其守灵。宁波日报派出采访小组对其事迹进行采访。经过精心策划和日以继夜的工作,在王延勤遗体火化后第四天,宁波日报在一版发表了唐慧卿同志执笔的长篇通讯《真情铸就的丰碑》。
这篇通讯从数百名残疾人冒着严寒为王延勤守灵这一感人的现场切入,以集中体现主人公对残疾人怀有深厚感情的“三件宝”为主线,分三个部分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了王延勤真诚、无私、忘我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的感人形象,较好地提示了人物典型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通讯立意高远,有时代意义。针对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与群众感情不深的社会问题,立足于先进性教育的时代背景,立足于群众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员只有情系群众才能扎根群众”的主题。通讯朴实感人,让有特色的、生动的现场、故事和细节唱主角,从而避免了典型人物的“脸谱化”,感染力强。
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日报与宁波网推出的报网互动,共有10万人次参与讨论。许多读者反映,是含着眼泪读完报道的。王延勤被宁波市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把他作为优秀复退军人的第一个典型在中央媒体推出。由宁波日报汇编的《王延勤事迹》一书,在当地销售1.5万册,被许多基层党组织指定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阅读书籍。王延勤成为宁波市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目前以王延勤为原型的电影正在拍摄中。
以这篇通讯为主要内容的“王延勤典型”报道获得2005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王延勤本人被评为“浙江骄傲——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