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唐慧卿事迹介绍

 

    创新形式,创新内容:拉进重大主题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长年在采编一线,唐慧卿同志主持策划并采写了大量宁波日报的重大主题报道: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道,宁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报道,党的先进性教育宣传,建党90周年报道,“三思三创”报道等,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

    系列报道“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是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推出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读者每天都在报纸上找这组报道看,在杨凌娜所在的海曙区《宁波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这组报道就是由唐慧卿参与策划,并赴京采写的。

    在北京期间,唐慧卿每天晚上和杨凌娜见面,让她谈一天活动的所见所闻,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用记叙手法,以杨凌娜第一人称,写成手记,发回编辑部。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大会期间听说了这个专栏,夸宁波媒体有办法;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几次对这组报道表示满意,并详细询问了策划过程和操作方法,他在大会期间就通过杨凌娜要看这组报道。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与传播学学者也对这组报道表示赞赏,他们称“手记把严肃的政治活动报道生活化,这样的策划值得称道。”

    这组报道使唐慧卿坚信,政务报道应该成为党报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为增强党报政务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她注重体现党委政府的宣传要求与普通读者阅读要求之间的统一,努力改进重大主题报道。

    先进性教育活动展开后,如何让这一重大而严肃的政治事件,让读者愿意看、爱看,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一次,在地方党委先进性教育汇报会上,她得知了一外资企业老总通过先进性教育,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提出入党要求后,她敏锐地感觉到它的新闻价值,当天就与通讯员联系,找到企业党支部书记采访,连夜写作了《我可不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篇独家报道。在数以千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稿件中,这个稿件以其特殊性、可读性和知识性被认为“独树一帜”。

    勤于工作,善于思考:做记者是此生不悔的选择

    去年8月,宁波市81890工作平台成立十周年,有一位绑着肢架、拄着拐杖的女记者几次来到平台,采访员工和群众。她就是唐慧卿,当时因为膝关节手术休息在家。但作为平台的蹲点联系人,她不能拒绝平台领导“做一篇十周年回顾”的请求。她克服了各种困难,采写了主题通讯《社会管理的中国模式——写在81890成立十周年之际》。平台成立十周年庆典,唐慧卿没有出现,但她的这篇发表在宁波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因为其感性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做新闻,当记者,是唐慧卿此生无悔的选择。对于新闻工作,她始终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体现出了一位职业记者的优良作风。在采写《爱心,编织奇迹》,她抛开才6个月的孩子,在一周时间内采访35个知情人,并只身远赴天津采访,四易其稿;她在抗台一线采访,听到了毛文国的因公殉职的消息,职业的敏感使她克服当地有关领导的劝阻,冒着灾后山体崩塌的危险,坚持到山村一线采访;她坚持走基层,到农村蹲点,甚至在春节也带领记者一起采写新春深情走万家……

    她善于学习,勤于动脑,解读政策,分析时事,从而更好地策划新闻报道。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之后,她敏锐地捕捉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热点问题。她策划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系列报道,以调查性报道和典型性报道相结合,对新生代农民生活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善待新生代农民进行了引导。此组报道在“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大背景下,备受关注,被认为“充分体现了党报的智慧”。

    在提高新闻实践水平外,唐慧卿还注重在新闻理论上有所突破。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传播与研究》、《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与了复旦大学的“党报深度报道研究”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深度报道探胜》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

 

 
时间: 2012-08-17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