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评奖创优 > 浙江飘萍奖 > 2012飘萍奖 正文
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参评者吴伯正事迹介绍

 

    争创品牌,用心培育新闻名栏目

    吴伯正同志在新闻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特色栏目对于一张报纸的重要性及对读者的吸引力。在温州日报工作期间,他在《年轻人》专版上开辟了一个栏目“世界属于他们——50个温州青年生活篇”,选择了航标灯修理工、精神病院护士等平时人们缺少关注的50个“冷门行业”的青年作为采访对象,报道全部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读者读后感到特别新鲜、亲切,这一栏目持续一年,在温州各界产生巨大影响,后来这组报道结集成书,成为介绍温州青年乃至温州人风貌的生动读本。

    温州日报“雪君工作室”是吴伯正策划的又一个成功栏目。他从武汉晚报“范春歌工作室”得到启发,说服报社内部“会不会太突出个人”的异议,向总编辑和编委会力荐成立“雪君工作室”。栏目创办后,他和郑雪君一起精心选题、精心策划,第一组连续报道“高分矮个为何进不了高校门”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可谓一炮打响,该栏目荣获省首届新闻名专栏奖。后来在郑雪君等晚报其他同志的努力下,该栏目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后,浙江科技报推出了“北京奥运与浙江科技”栏目,通过各地科技局向全省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征集参与北京奥运的技术与产品,使浙江科技报的奥运报道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别树一帜。

    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为了“走”出专业报特色,发挥专业报优势,吴伯正倡议在浙江科技报上推出“走基层、送科技”专栏,记者根据读者需要带着对口的专家走村入户,还为企业举办了“电子商务”等培训,该栏目服务性强,受到了农村种养户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守土有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岗位是一个责任重大、风险也不小的特殊岗位,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差错。20多年来,无论什么岗位,无论怎么创新,无论是面对突发事件,还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始终紧绷“守土有责”这根弦。20多年采编工作无明显差错,得益于他对宣传纪律的严格遵守,得益于他对新闻规律的灵活把握。党报工作十年,培养了较强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在温州晚报担任分管新闻业务的副总编期间,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不哗众不媚俗、坚持靠质量、品牌和创新取胜。担任浙江科技报总编辑后,除出差外坚持每期审阅大样,并建立了每周例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宣传精神,总结一周报道得失,确保浙江科技报的报道能围绕中心、导向正确。20多年来,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标题,从不敷衍了事。特别是在标题制作上,经常苦思闷索,时有灵感闪现。

    春华秋实,获奖证书是最好的成绩单

    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回报。除了获得全国科技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外,获奖作品几乎年年都有,而且获奖面广,获奖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副刊作品、专栏、版面、社会活动等各种新闻体裁及种类。

    各类获奖代表作有:编辑的消息《温州人参与了生命登月计划》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通讯《不能让英雄流血之后再流泪》获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参与采写的连续报道《贫困乡之行》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散文《百草园幽思》、《烟花三月下扬州》获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撰写的言论《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获省专业报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科技好新闻二等奖;编辑的温州晚报2001年5月7日第2版获中国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牵头创办的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栏目获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奖;作为主要策划者之一的社会活动——“科技新浙商”评选,获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

 
时间: 2012-08-16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


(C) 2005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平台支持、网页设计:浙江在线新闻网站